秦安老调,民间俗称小曲,始于明而盛行于清, 有花调和老调之分。花调的曲调风格仍保留了“眉户”调的基本面貌,故又称“土眉户”,流传范围较广;老调节奏抑扬顿挫,旋律迂回曲折,音域宽广纯厚,韵脚幽雅细腻,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独特风格,多为蜡花舞的伴奏曲,被誉为“含苞待放的戏曲新花”。
小曲在秦安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沧桑岁月,500多年来,它记载和传唱着成纪人的情怀和心声,见证着高原小城的喜怒哀乐和今昔变迁。
小曲的诞生,与著名的秦安文人胡缵宗有关。据《甘肃新通志》记载,胡缵宗幼年时,继母待他非常严厉,深夜读书时连灯油也不给,他的姐姐就用口衔油灯陪他读书。明弘治二年(1499年),胡缵宗在他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成为秦安小曲的开山鼻祖。胡缵宗为官后“抚绥安辑,民以大苏”,“开石堰,溉民田”,“廉洁辨治”,“至能称职”,罢官后“开阁著书”,题诗赋字。他一生的成就与他背后那位伟大的姐姐分不开。秦安小曲之所以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秦安人的钟爱,恰恰是因为它背后有这样一位品格高丽的文人和他同样深明大义的姐姐。
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等县境内的古老曲艺品种,又叫秦安老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16世纪时的明代中叶,历史悠久,属于曲牌体的唱曲形式,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越尾”等40多个,曲调高古而通俗,旋律简洁而丰富,唱法柔媚而雅致。传统曲目有《玉腕托帕》、《小登科》、《百宝箱》等。
http://wutongzi.com/kan/gansu/qin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