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的历史和名人

家乡区县: 福建省将乐县

     将乐位于福建西北部,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共有135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17.3万人。
     将乐是历史古县。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县,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东越王乐野宫在是”,得名“将乐”,是福建省最早建县的七个古县之一。将乐是全国26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朱德、彭德怀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
     将乐是文化厚县。将乐人杨时是北宋著名大理学家,他被尊奉为“闽儒鼻祖”、“程氏正宗”,并为世人留下了“程门立雪”刻苦求学的历史典故;《李寄斩蛇》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将乐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擂茶、龙池砚、西山纸并称“将乐三绝”,均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擂茶广场“擂钵铜雕”和玉华洞导游图“玉华洞志”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将乐属亚热带气候, 既有大陆气候特征,又兼有海洋气候特色。全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7度,无霜期298天,年均降水量1676.3mm。

     玉华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福建省将乐县城南7公里处,面积43平方公里,它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原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闻名于世。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集观光、修学、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区。
     玉华洞具有1700多年的游览史,自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探游之后,它神奇、优美的景观就随着《徐霞客游记》的流传而广为人知。玉华洞全长10华里,有藏禾、雷公、果子、黄泥、溪源、白云六个支洞,有一扇风、仙人田、硕果累累、擎天柱、瑶池玉女、龙宫、万家灯火、金鸡唱晓、五更天等160多处景观。“以风取胜、以水见长、以石求异、以云夺奇”是玉华洞的独有特色。
     1987年以来不断整修,遇斜坡砌石阶,过溪流架桥梁,主要观景处平缓宽敞,并装有彩灯衬景照明。玉华洞于汉初被人发现后,游踪不断。宋代杨时、李纲等曾游此洞。明徐霞客游后有此洞“弘含奇瑰,炫巧争奇,遍布幽奥”的赞语。洞进出口处岩壁上保留不少宋以来的摩崖石刻。明万历年间(1573~161年),廖九峰为玉华洞修志7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邑人廖云友重修《玉华洞志》。
离洞1公里多的村庄里,有一口直径1米的圆井,小阴河的水由此涌出,水珠呈梅花状,纷纷扬扬,故名“梅花井”。
     有水泥公路直达洞口,洞口安放着徐霞客铜像,还建有擂茶馆、动物世界标本馆、荷花池等游览设施。

     在将乐县西南隅,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像一颗绿色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这是一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颇为奇特的土地。总面积6371公顷,境内群峰列屏、峡谷深幽。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4座,主峰海拔1620.4m,也是方圆五县最高峰。高山峡谷中流泉飞瀑高悬,溪水跌宕前行,形成许多深潭。将乐乾隆县志上载:“龙栖山,多蒙深潭,传说有龙居于此,故名。”
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地质史上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袭击,因此这里成为典型的亚热带中南缘植物分布区域,保留着许多原始状态的森林。区内有七个中亚热带植被类型、24种群落、高等木本植物631种。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常绿阔叶林,天然杉木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林和红豆衫、柳杉大树群。
常绿阔叶林是龙栖山森林最重要的部分,分布在海拔8O0m 以下的峡谷、山坡,发育良好,树种复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组成。林相丰满,林冠层层叠叠、浓荫蔽日、粗大的藤条或缠树而上,或凌空悬挂。林下的倒木上,冒出种类繁杂、色彩艳丽的菇朵。常绿阔叶林是森林演进的最高层次,许多珍稀树种生在其中,也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栖身之地。区内现存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猕猴、黑熊、毛冠鹿、岩羊、穿山甲、鼯鼠等。常绿阔叶林浓密的、多层次的林冠和林下小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理想的环境。龙栖山栖息着21科37种鸟类。有漂亮的红腹锦鸡、白鹇、环颈雉,有猛禽褐林鹗、座山雕等等。名目繁多的鸟兽使龙栖山的森林更显得充实,活跃,生机勃勃。总之,常绿阔叶林内容丰富、蕴含博大。生存竞争、新陈代谢锻造了各个物种的自身完美,又造就了整个森林的和谐。置身林中不只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美的享受,更能感到一种哲理的熏陶。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属今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人。生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四日,杨时辞世,年八十三岁。幼颖悟异常,能属文。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程门四大弟子)。稍长,心经史。熙宁九年,(公元一〇七六年)中进士第,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杜门不仕将十年。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优游林泉,以读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学正宗。”朱熹、张栻的学部,皆出于时。学者称为龟山先生。卒谥文靖。时著有《龟山集》二十八卷,《文献通考》及二程粹言《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压到高丽(今朝鲜),国王急切地问道:“龟山先生安在?”
     扬时不仅是一个著名的理学家,还足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 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时(1098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在萧山任知县时(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
     杨时墓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麓。宋朝赐“左大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宋度宗赵构为书院题名,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

陈若成(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