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宁晋

家乡区县: 邢台市宁晋县

宁晋县地处河北省中南部,辖10镇4乡和346个行政村,面积1029平方公里,人口76.4万。为河北省首批扩权县和对外开放县市,是冀中南经济和贸易重镇,是京津冀都市圈南部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

宁晋历史上有“凤凰城”之说。相传公元前二十五世纪,在宁晋古大陆泽之滨有一棵高千丈的桑树,叶红椹紫,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凤凰吃到成熟的果实后,引颈高歌,声音悠远,招得百鸟前去朝拜。看到如此情景,黄帝后代少昊就在这棵桑树下居住下来,发展生产,后称“穷桑帝”。凤凰飞走后,人们依照凤凰伏卧的形状,修建了一座城邑,取名凤凰城。即宁晋城的根基。据传,县城南关是凤头,街南口有对圆口井,是凤凰的两只眼,南门口到南关是凤凰的脖子,南门到北门是凤凰的身子,东、西、北三点成品字形,是凤凰的尾巴。后来又在城东修了一个月城(形如半月),是凤凰展开的左翅。少昊称帝后,迁移到了山东,在曲阜建都。从此,宁晋凤凰城成为福地,名人贤士纷纷前往,像舜、禹、汤、姜尚、重耳等均在宁晋建业立功,成就大器。因此,《诗经·大雅》中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高歌凤凰啼鸣,灵音招贤引才,秉承佳时兴盛的祥瑞之情。 历史长河悠远,凤凰故事不断。民间传说,凤凰在宁晋每投下一个凤凰蛋,宁晋就会出一个官员。凤凰投下了九十九个蛋,宁晋也就出了九十九个官。到明朝时,宁晋除了皇帝和狱官外,满朝的官都出全了,上至名相,下至知县一堂。全县耕地面积98.7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54万亩左右,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年产量分别保持在30万吨以上,是河北省最大产粮县,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64.2万吨

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良好,行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形成了以单晶硅、纺织服装、电线电缆、机械制造、粮食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五大特色行业。先后获得“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县”、“中国电线电缆之乡”、“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等称号。2011年,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企业149家。全县入统工业企业121家,拥有河北省著名商标44个,省名牌产品33个,“中国名牌”1个,“中国著名品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书画人才辈出。明代,状元曹鼐,擅画山水、竹石;清代,与郑板桥齐名的书画大家董文灿以画兰闻名,时有“南竹北兰”之誉;近代,“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田登五系齐白石入室弟子,荣宝斋曾为其出版《田登五画集》。

宁晋“河北雪梨”,属白梨系,俗称“雪花梨”。个大味甜、洁白如玉,欺霜赛雪。品质珍贵,又称“象牙梨”。宁晋雪梨果肉甘甜清香,质地清脆多汁。高产、优质、早熟、耐储藏。每年迎春四月花开,梨乡如茫茫雪原,九月上中旬成熟。金果累累,香飘四野。

宁晋的酥鱼是宁晋河鲜中的代表,以“绍氏酥鱼”冠名而闻名国内外,“绍氏酥鱼”源于乾隆十六年间到上虞白马湖吃酥鱼而得以成名。

宁晋县的饸饹开办于大清朝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宁晋“西关饸饹锅”,历经两个甲子,经过四代人的传承和延续,越办越旺,靠的是实诚。经过百年的变迁与发展,“西关饸饹锅”久盛不衰,表面看百年一店是商业现象,其内涵在于体现出历史文化的传宗接代,传递的是文化元素。“西关饸饹锅”120年的历史,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式店铺的经营史,还显示了宁晋人的聪明与智慧,以及诚信、厚道、坚毅的农民本色。

crow天坑(2014-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