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书墓即袁可立墓,在睢州城(今河南睢县)东南五里。明崇祯六年(1633)十月十一日,袁可立卒。越明年春,大宗伯董其昌言于帝,崇祯七年九月初七,明崇祯皇帝遣使至睢州御祭葬,原墓按崇祯朝最高规格建造,墓志铭为首辅孔贞运撰文,书法家王铎书丹。墓地在袁坟村南,原四面为路,成“八抬轿”井字地,向有松柏掩映。
简介
墓前有石祭桌、滚龙石望柱二,武石翁仲及石狮、石羊、石马、石虎等全套石器。墓碑高丈余,上蛟龙,下龟跃。碑刊“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袁节寰墓”。墓前《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为书法家王铎撰文书写,文载王铎《拟山园文集》,《节寰袁公行状》为书法家董其昌撰文书写,见《中国美术年表》、《吴越所见书画录》。《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偕配诰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铭》为首辅孔贞运撰文。该墓在文革中曾遭受破坏。
现状
袁尚书墓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东南。墓北不远处的袁坟村,就是历史上袁尚书墓的世代守墓人繁衍聚居所形成的村落。明崇祯六年(1633)十月十一日,袁可立卒,卒后奉旨被崇祀名宦、乡贤二祠。袁尚书幕的选址在当时是很讲究的,墓园四面有四条大路交叉,俗称"八抬轿"井字地,长长的御赐墓道向有葱郁的松柏掩映其中。墓前原有御祭桌、滚龙石望柱二,文、武石翁仲及石狮、石羊、石马、石虎、冲天石牌坊等全套石器。龟座上的蛟龙墓碑高达数米,碑刊"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袁节寰墓"。其墓葬形制恢弘,是一个十分考究的典型明代官葬大臣墓。
据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载:袁可立在睢州去世后,当时的大宗伯(礼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报告道:"故尚书可立勤于砥身,不渝不愆,保又我王家,宜畀祭葬。"崇祯皇帝叹息良久,诏曰:"俞哉"。并"予之司空(工部尚书)致水衡钱,徐议易其名者。" 谈迁《国榷·卷九十三》:"(崇祯七年)九月初九壬戌,予故兵部尚书袁可立祭葬。"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睢阳节寰袁公(袁可立),当癸酉十月十一日薨于正寝。讣闻,上遣官视葬,有司陈祭,博士弟子员乡三老俎豆之于学宫之旁。” 由此可见当时虽处于明末连年战乱的困难时期,崇祯皇帝还是亲自批示拨出专款,派出专使御祭御葬,袁可立的门生杞县状元刘理顺亲往睢州领衔致祭,袁尚书墓是经过精心设计督造的,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袁可立去世后,在袁可立的府第之西为他建造了专祠,为父老祭祀之所。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卜外小宅之西,复筑祠一区,敞而为门,竦而为堂,抱而为阁,翼而为两庑两厢,凡三十余楹。朝于斯夕于斯,岁时伏腊祭于斯。里中士大夫往来祠下者皆伏轼下舆,礼公一瓣香而退。”
袁尚书墓被著录于历代的《河南通志》、《归德府志》、《睢州志》等史志中,其葬事见载于明末著名学者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墓道前的《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为著名书法家王铎撰文并书丹,墓葬内的《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为明代首辅孔贞运撰文,王铎书丹。《节寰袁公行状》为明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董其昌以八十一岁高龄撰并行书纸本四册,著录于《中国美术年表》、《吴越所见书画录》。《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为明末著名学者隐士陈继儒撰文并书丹。
墓主介绍
墓主袁可立(1562-1633)为明万历十七年己丑科河南籍进士中品级最高的官吏,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有"四朝元老、五世恩荣"之诰,其像赞为明末著名书法家倪元璐所书。早年曾以敢言直谏著称,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惧强权,惩处奸佞。在苏州为官三年,离任时百姓箪酒相留,哭送百里不绝。巡按北京西城,抗旨处斩皇帝所宠信的弄臣,万民呼"袁青天"。晚年又因忤魏忠贤遭罢官,所作《观海市诗》至今尚存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单位蓬莱阁上,为海天增色。袁可立致仕归里睢州后所建别墅袁家山,是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型建筑群,2000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可立子袁枢官居三品,但令其著称于世的是珍贵的书画收藏,袁枢为世人保存了大量价值连城的国宝级名画,使其得以流传至今,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作品为最,传为中国乃至世界名画收藏史上的佳话。袁枢(1600-1645)字伯应,号环中,又号石愚,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卒后被崇祀名宦、乡贤二祠。诗文与钱谦益、王铎、张缙彦等相唱和,著有《袁伯应诗集》。清著名书画鉴赏家张庚盛赞其"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为华亭董其昌、孟津王铎所推重。张庚《国朝画征录》卷首为之列传。赵震元称其为"一代巨公,三吴妙品"。袁枢为明末书画收藏鉴赏大家,继董其昌之后,袁枢是董源、巨然作品收藏的集大成者,曾藏有董源《潇湘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夏山图》(今藏上海博物馆);巨然《萧翼赚兰亭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层岩丛树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维《山阴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疏林远岫图》(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董其昌《纪游册》十六幅(今藏安徽省博物馆);王铎《赠袁枢诗册》(今藏美国)、《雪景竹石图》(今藏济南市博物馆)等。袁枢作为明末清初北方收藏家的地位在书画界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袁尚书墓是反映明代末期历史、艺术、科学的重要载体,是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实物见证。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睢县人民政府暨文化部门一直十分重视袁可立相关文物的保护收集和宣传弘扬工作,1994年睢县文物部门曾亲赴山东蓬莱阁复制袁可立尚书著名的《观海市诗》碑石,并由政府出资重建于袁家山上,2000年睢县政府又将袁可立尚书的别墅建筑群袁家山申报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睢县人民政府出资重修由董其昌书丹的袁尚书大石坊于袁家山山门之前,2010年5月28日,"袁可立的传说"和"袁家山的传说"两项被睢县人民政府同时列为睢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并加以保护,使袁可立这一刚正不阿的直臣廉吏精神得以有效延续和发扬光大。袁可立是明末登莱十四任巡抚中最有作为的一任,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山东蓬莱市,作为一个客籍历史名人,袁可立的事迹先后被蓬莱电视台、蓬莱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蓬莱市旅游局、登州博物馆等数家单位联合制作了《名臣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上、下)等系列电视节目,并作为蓬莱市的一个城市历史亮点对外宣传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2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在播出天津市博物馆藏品《疏林远岫图》时对袁可立和董其昌两位历史人物一生的故交佳话做出生动报道,在文史和书画界影响很大。
墓葬,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这座墓葬的位置距离睢县城内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家山距离仅有2公里,距北湖水城游览区也不过3公里,可独立进行开发或将其列为袁可立旅游组合景点加以利用,对将来睢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意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