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情结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小时随父母住林场,在番薯收获季节,小孩子们就拿着竹篮到田地里去拾遗留的番薯。这种趴在地上生长的植物有很强的繁衍能力,一条根上串珠似的大大小小可结许多果实。收获后,往往还有许多小番薯藏在泥土中。记得一次我去拾番薯,一个满脸黝黑的农村大婶变戏法似的在个小土丘里翻出几个大番薯,把它们放在我的篮子里,然后就拉着自家小孩离开了。她的馈赠,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温暖的火种。
成年后,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段有关番薯的文字,才知道,我对它的了解还是很肤浅。
番薯不是中国本地产品,和番茄、洋葱一样属于外来客户。只不过在中国住得久,流传得广泛了。就“反认他乡为故乡”了。它是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东莞人陈益在越南引进的。他把番薯种苗藏在铜鼓内,巧妙偷运回国,从而翻开了中国美食史新的一页。在几百年的历史里,它在饥荒年间屡建奇功,活命无数。在丰年,它也是很多人家的桌上客。许多风味小食中,都有它鼎鼎的大名。
有次,我和同事到一家连锁店里吃饭,接触了一道“番薯烙”。这道菜是把番薯磨成细条,拌以淀粉,再一把把放在铁笊篱中,放进油锅里炸。等番薯变得微焦,再捞起装盘。番薯烙色如黄玉,形如竹排,咬起来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让人想起田间草际春虫的身影,味道外焦脆,内甜美,更有一份番薯特有的清香。我们去那里,经常点这道小食。
后来我又知道,它还是农村年尾的祭品。虽然没有快餐店炸薯条的风靡全球,它的社会地位可要高多了。遗憾的是,当我还想把这道美食介绍给母亲的时候,这家店忽然就没有做这道小食了。而我们自己动手做的番薯烙,肯定没有他们的专业水准。在街边的小摊上也会看见番薯烙的影子,有的还点缀着花生。只是卖相不好,带着铁锈色,样子老气横秋,如面黄肌瘦的秋风老秀才,让人一看就倒胃口。我想,如果我们用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精神把一些小食做成品牌,我们的快餐店未必会输给麦当劳。
潮汕是番薯的乐园之一。这里的黄心番薯和紫心番薯都颇负盛名。
许多年前,我去了塔山。在水光涟漪的湖畔,面向对岸高耸的宝塔,吃着那里特有的番薯粥,那种情景,至今长留心底。在冰心的名篇《小桔灯》里,穷困的小姑娘在大年夜吃番薯稀粥,可见它是穷人的食品。不过那里的番薯稀粥,应该不会让你有穷开心的感觉。粥用的是好米,煮得既不清澈见底也不一团混沌,口感恰到好处;粥里是大块去皮的黄心番薯。番薯热腾腾的又软又滑又粘又香,在因舟车劳累变得寡淡的口里,到了被颠簸得辘辘的饥肠里,分外温柔体贴,简直不逊于雪夜里添香的红袖。
紫心番薯比较少见。跟外形壮硕的白心番薯相比,它样子要秀气纤细多了。它的产量也不高,有保质不保量的味道在内,所以推行不广。因为产量低,就物以稀为贵。紫心番薯顾名思义,它的肉是浅紫色的。它兼有黄心番薯的甜和白心番薯的香。用来做煨番薯是再好不过了。
番薯富含营养,可润肠肚,便于消化,是肠胃不好和肠胃衰弱的老年人的上佳食品。对这种平易近人又富于内涵的食品我永远怀着一份感激和敬意!

小群(2014-11-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