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历史名人 缅怀革命先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每当我们背诵起这首流传千古的的名诗,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那一起时的亲人们,那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者们,他们那崇高的品质感染者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窦建德(573年—621年8月2日),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汉族,贝州漳南(今山东德州武城)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
大业七年,隋炀帝募兵征讨高句丽,窦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及后窦建德家人被隋军杀害,窦建德乃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起事军队。先后击败魏刀儿、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国,称雄河北。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七月十一日(即公元621年8月2日),被唐高祖处死于长安。
窦建德(刘黑闼)为首的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坚持反隋和反唐斗争长达12年之久。
窦王庙
是推翻隋炀帝暴政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出了光辉的贡献。窦建德虽因缺乏政治远见等原因犯了一些严重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所以窦建德的遗爱,仍然长期存留在河北人民的心中。河北大名县有“窦王庙”,父老群祭,历久不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魏州(治今河南安阳)书佐殷侔有感于其事,特在庙中立了一块纪念碑。
马中锡明代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孙 。
绪:明代进士,有“甘陵第一才子”之称,其才华横溢,文学造诣颇深,平生著述颇丰,清代有《马孙二公合集》刊刻行世。
韩强革命烈士,大辛庄村人,曾先后担任武城县工作委员副书记、书记,他是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地方土匪烽起。他十分关心时局的变化,向往参加共产党,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去。
1938年初,经清河中心县委书记王发武介绍,和小辛庄进步青年宋步祺一道,在小辛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3月,成立中共武城支部,任副书记,
5月,武城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任副书记。
1938年9月,任工委书记。当时,日军尚未占领县城,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破坏我党组织。他不畏艰险,深入青年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广泛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在不长时间,发展几十名同志入党,并建立起十几个党支部。
1939年,日军占领了武城县城,斗争环境更加残酷。为了发展武装,有效地打击敌人,和王新商议决定筹建抗日武装。在县工委领导下,在戚庄村与进步知识分子戚夯、党员戚烽建立起武城第一支党的抗日武装组织──戚庄游击队。
1939年9月,发展为独立营。
1940年6月,改编为县大队。
1942年春,日伪活动猖獗,经常对我抗日军民进行“扫荡”。一天,他住在河西张庄村,清河、连庄的敌人向张庄扑来。他迅速指挥撤退,当来到交通沟时,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7岁。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出色的工作给武城人民留下深刻印象。他是武城早期党员,是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创始人之一。
节振国(1910—1940)冀东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
1910年出生于山东武城县刘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随父兄逃荒到开滦赵各庄煤矿,14岁起进矿当工人,在1938年开滦煤矿抗日大罢工斗争中,开滦赵各庄矿工人节振国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1939年秋,节振国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1日,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0岁。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英雄已逝,英灵永存……”这些话就像刀刻一样,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啊,先烈们虽然已逝,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DHF19930706
梧桐子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hengshui_gucheng.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