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遍布汉朝梁国历代国王及其家族的墓。墓群分布在除芒砀山主峰之外的各个山峰上,已发掘21座,范围约550万平方米。其中柿园汉墓中出土的“四神壁画”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刘武之妻李王后陵以其庞大的规模及非凡的价值,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汉墓中出土的壁画、金缕玉衣、鎏金车马器、骑兵俑、精美玉器等众多文物,实属稀世珍品,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汉梁国陵墓群,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宛如庞大的地下宫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芒砀山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之地,也被汉朝皇族认为是风水宝地,汉梁王墓群就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是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及其家族的墓。墓群分布在除芒山主峰之外的各个山峰上,共13座,范围约550万平方米。汉梁王墓群共安葬梁孝王刘武、梁共王刘买、梁平王刘襄、梁顷王刘无伤、梁敬王刘定国、梁夷王刘遂、梁荒王刘嘉等梁王。王陵分布前后次序为:保安山、夫子山、铁角山、南山、黄土山、窑山和僖山。陵墓墓门均开凿在距山顶10余米处,其上都有高大封土,厚5-10米,面积5000-6000平方米。堆土夯筑,封土多覆盖整个山顶至半山腰处,封土表面均平坦,南高北低,南北两墓并列,南墓居山体主要位置,为王陵,北为王后陵。墓道大多为朝东略偏南方向。
梁孝王死于西汉中元六年(前144年),因山为陵,开凿墓室,并建有地面建筑。墓葬东西轴线长60米,南北轴线长30米,为多室墓,由墓道、车马室、甬道、主室、祭台、耳室、四廊等组成,面积约600平方米。
芒砀山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孔夫子避雨处、夫子庙、陈胜墓、张飞寨、汉高祖斩蛇碑等不胜枚举。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西汉梁国陵墓群,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宛如庞大的地下宫殿,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中梁孝王王后墓长21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其规模是北京十三陵定陵的两倍之多,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
汉梁王墓群
梁孝王刘武陵
梁孝王墓前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寝园,按汉代墓制只能皇帝才有,这或许是这位果敢英武叱咤风云,为平“七王之乱”立下首功,最终被其皇兄一句“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的虚假承诺迷得神魂颠倒,这可能是最终泡影破灭很快就郁郁而死的梁王最后的皇帝梦吧。
这座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角室、回廊及排水系统组成,是中国西汉早期“凿山为室”的横穴大型石崖墓,系人工在坚硬的崖石中开凿而成,全长96米,最宽处32米,面积约700平方米。墓道口为“U”形,上部用梯形石板扣压,极其坚固,至今保存完好。许多建筑专家参观后惊叹不已,认为可以改写中国建筑史,其设计理念仍值得现代建筑工程借鉴。(因为史学界认为拱顶建筑应是汉武帝通西域后,从西域传来。但是汉武帝即位是在前140年,而梁孝王去世是在前144年,比以前认识的年代早了很长时间)东汉末年被曹操引兵伐冢,掘墓破棺,盗走了全部珍宝,得金银72船,养兵三年,奠定了曹操争雄天下的经济基础。
梁孝王寝园位于陵墓东侧偏北,寝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由围墙、回廊、寝陵、庭院、房屋等几部分组成,最南端为寝园外的庭院,即文献所载的“外朝”。寝园大门内有一长方形大院落,院落四周有回廊,北侧有近方形高台建筑——寝陵。寝陵是寝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夯土台基,四周回廊环绕,夯土台四周有排列整齐的柱础,为寝陵周围的壁柱。寝陵后为成排的房屋,反映了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寝园东门两侧的护墙上,有垒砌墙体的方石块。梁孝王寝园属西汉前期,其建筑特点是保留战国以来的礼制建筑风格,但又有变化,在中国建筑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梁孝王王后陵
位于保安山北山头,地宫东西全长210.5米,最宽处72.6米,地宫内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总容积6500多立方米,是由2条墓道、3条甬道、两个主室、三十四侧室等部分构成的庞大地下宫殿群,其年代早于北京十三陵1300年之久,其规模大于北京明定陵两倍之多,被中外考古界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其内部结构是按照汉代王室宫殿的布局而建造的。由前庭、车马室、甬道、客厅、卧室、回廊、冰窖、马厩、兵器库、壁橱、粮库、前庭、后室、洗浴室、厕所、疱厨及隧道、排水系统等构成。
该地宫有四大特点:一是室内有中国最早使用、雕刻精美的石制座便器,与今日的冲水马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现代的冲水马桶早2000多年。二是有贮藏食物的冰窖,相当于现代人用的电冰箱。三是有一线天奇妙景观。站在李王后塑像旁,向东望去,可见一线天,其设计精妙,堪称一绝。四是在梁孝王陵和王后陵之间有一条地下通道,名曰“相思道”,是梁孝王和王后灵魂幽会的通道,可惜的是未及完工,王后就驾鹤西去,留下了千古遗恨。
梁孝王王后墓,位于梁孝王墓北200米,是一处大型崖洞墓,墓室将保安山北峰打通,形成东西两个墓门。墓全长210米,墓内面积达1600平方米,有两个墓道、三个通道、三十四个墓室组成。整个墓葬犹如一个地下宫殿,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大型墓葬。墓内有几千块一顿左右的塞石,大部分塞石都有刻字,对于研究墓葬结构和时代提供了重要资料。
梁共王陵
保安山最精致的墓是梁共王陵,于1986年发现,1987年发掘,1991年发掘竣工,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属于大型崖洞墓,它座东面西,系人工在坚硬的岩石中开凿而成,整个地宫由墓道、甬道、主室、耳室、巷道及排水系统组成,长约70余米,总面积383平方米,经专家考证,该陵的主人为梁孝王刘武的长子梁共王刘买,距今已2100多年。刘买是梁孝王刘武的大儿子,继位为梁王,史称梁共王。该地宫出土了一件轰动全国考古、美术等学术界的国宝级文物——四神云气图彩绘壁画。壁画以青龙、白虎、朱雀为主题图案,配以缭绕的云气和绶带穿壁加以装饰,历经二千多年仍色彩艳丽,被专家学者评价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虽然这座地宫遭多次盗掘,但在墓道塞石的下边还侥幸保存下来钱窖一座,出土汉代“半两”铜钱225万枚,重5.5吨。出土鎏金车马饰物一万余件,骑兵俑和待女俑40多件,这些,为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僖山墓
僖山墓位于梁孝王墓东北的僖山山顶,是一座凿山竖穴土坑墓。该墓门向东,墓道前段出土有大量精美的玉器,有玉璧七十多块,玉质刀剑装饰品二十四件及玉戈、玉圭、玉猪、玉鸽和玉质男女舞蹈俑等。墓内出土的一千余枚玉片,已复原成金缕玉衣,这是继满城汉墓之后第二次出土比较完整的金缕玉衣。
文物
神云气图
《四神云气图》位于刘买墓墓室顶部,中部一条7米长巨龙飞腾,东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兽、灵芝及云气纹图案装饰。壁画从主墓室顶部的西端起,向东延伸有丈余,总面积达30平方米,填补了我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比敦煌壁画要早600多年,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云气图。壁画的主要内容为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及云气纹等组成的图案,历史艺术价值极高。不但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历经两千多年仍色彩艳丽,被专家学者誉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由此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青龙在天,体态矫健,逶迤磅礴;青龙之足,酷似人脚;前两足,一足踏云气,一足踏翼翅;后两足,一足接朱雀之尾,一足长出花朵( 该花朵及下文花朵,学者皆释为荷花);龙尾,再生长茎花朵。青龙之上,有攀龙朱雀(凤凰)。它嘴衔龙的鹿形之角,胫生花朵,尾接祥云而又生花朵。此,构建而成“龙飞凤舞”,共游天际的画面主题。
青龙之下,是一白虎。它仰首张口,做攀援状,欲吞灵芝,欲“攀龙附凤”;其脚踏云气,跃起飞腾,似欲与龙凤,同走天穹。
怪兽(有学者释为玄武)在龙嘴之前,它被弯曲、有力的龙舌一钩而起,龙舌与怪兽躯体盘旋数道弯儿,龙与怪兽似在打闹嬉戏。
青龙、朱雀、白虎、怪兽四神,同在云气勾勒的颇富装饰感的“画框”(上部是开放的)中,遨游云天;相伴它们的,是祥云、荷花、灵芝等。在这儿,云气、荷花、灵芝,充当的是四神升仙媒介。云气构成的开放式“画框”之外,还有一个装饰感更强的封闭式“画框”。该“画框”绶带穿璧,璧似铜钱,但非“孔方”;其圆形孔道,似为“天门”,预示着墓主人登临仙界,须先穿过玉璧之孔道。
《四神云气图》气势恢弘,绘画手法细腻,线条飘逸,内容上透射出王者的霸气和随意。
金缕玉衣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镇芒砀山僖山汉墓出土 ,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河南古代玉器馆”。玉衣出土时已经散乱,经修复后,玉衣长度为1.76米,由2008块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古人将玉赋予种种美德的同时,认为玉有灵性,用玉殓尸,能使尸体不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葬玉制度,始于西周晚期,历经春秋战国至汉代盛行。玉衣是丧葬用玉中的最高档次,依死者爵位的高低又分金、银、铜缕三种玉衣,在初行玉衣的西汉时期,皇帝、皇后、王侯皆可使用金缕玉衣,因此,可以推断此墓应为西汉梁国国王级别的陵墓。僖山金缕玉衣的出土是继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1988年参加了北京故宫举行的全国出土文物精华展,1991年作为中新建交的先行使者赴新加坡参加展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意义
汉梁王墓群的发现对研究西汉时期诸侯王墓葬的形式、面貌等方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对于了解古代礼仪、建筑、文艺、民俗、绘画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