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诗乡!

家乡区县: 贵州省绥阳县

      我省绥阳县很早就是骚人涌现、风雅兴盛的诗歌之乡。自宋朝至清末,涌现了50余位有声誉的诗人,13人有诗文集传世。解放以来,绥阳诗歌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学社团十多个,成员达300人以上,地级以上作协会员达40余名,省级以上作协会员14人,廖公弦、李发模还是中国作协会员,享誉海内外。全县共出版文学艺术著作70余本,其中诗集就有近40本。还涌现了祝焘、金德明、杜兴成等闻名全国的大艺术家。

      绥阳人民历来尊崇文化,过去绥阳曾有两座字库塔,蒲场、太白各一座,人们从不把写了文字的纸张乱丢乱扔,而是拿到字库塔里虔诚焚烧,让它化为文化的神灵。堪称中国一绝的古文物绥阳石房子,也是为兴教育促文化发展而建成的。1800多年前的东汉尹珍,是从《说文解字》作者许慎学习经书图纬而成名的大学者,他在绥阳设馆讲学达15年之久,对当时文化落后、没有学校的绥阳,在儒家经学和文字学的传播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还是贵州省教馆、学校制度的首创者,对绥阳文化教育的启蒙、开发和发展,对绥阳文学艺术的发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代贞观初年建播州,治所在今绥阳土城坝,所以,自贞观至唐末的300多年间,绥阳一直是今黔北地区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绥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唐以后的绥阳人,大兴崇唐之风,出现过许多因崇敬唐代诗人而修建的古迹,用白居易、柳宗元、李太白、陈子昂等的闪光业绩,世世代代辉映诗乡儿女。白氏庙:相传,唐诗人白居易曾任播州刺史,所以绥阳人立此庙于金子坝,以示怀念。也有人认为是白居易的子孙移居绥阳所建。庙中园林内还建有白居易族墓,至民国时期尚有碑存,现今还有遗迹。儒溪书院:相传柳宗元于唐德宗乾符三年出任播州刺史,治所在今绥阳县。他在任期间,于绥阳县城西面三十里大溪源中建造了一座“柳公书院”,即“儒溪书院”。此书院于明万历年间又经詹淑、冯士奇两届县令重修,并留下了两篇碑记,即詹淑《儒溪书院存疑碑记》和冯士奇《重修儒溪书院碑记》。该书院民国时期尚残存。怀白堂:绥阳县旺草里,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太白流寓处,故建有“怀白堂”,民国时期遗址尚在,今有太白镇即源出于此。陈子昂祠:这是早在明代以前就有的祠堂。相传明代时陈子昂的后代,好古文词,工五七言的潼川名士陈昭远,“避仇居播”来到这里,又加以维修。还留下一篇记文,即《陈子昂祠堂记》。陈子昂祠在清朝时尚有存迹。当然,历史上并无白居易、柳宗元、李太白、陈子昂等的入绥记载,但绥阳人自有绥阳人的说法:“友谊笃挚,高风千古,有关名教,则事之有无不必辨,而祠之存留宜矣。”(明·冯士奇《重修儒溪书院碑记》)“诗乡”人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崇敬和一种光大“诗乡”的祈愿。

      到了宋代,博览群书,既富文才,又谙武略的绥阳人冉王进、冉璞兄弟,在蜀口形胜合州巧建钓鱼城,合州17万军民以此为根据地抗击蒙军,不仅打败了蒙军的两百多次进攻,还收复了泸州等失地。冉王进、冉璞返归故里后,他们的文学才华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乡儿女。到了明代,明政府在绥阳旧地重置绥阳县,县令詹淑、冯士奇注意从娃娃抓起,“以礼教化民俗,率县群儿,弦诵诗书,演习礼仪”(民国十七年《绥阳县志》)。他二人不但从政,也是诗人,再加上当时的另两位大诗人陈震祥和金瓯卜的参与,对绥阳诗歌的发展又是一次很大的推动。所以,明清两代,绥阳就涌现了许多有卓越成就的诗人。他们中的杨实田执教禹门沙滩,为“沙滩文化”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当时乡民唱道:“禹门寺,读书堂,孰为师,黎与杨。六十年,前后光,两夫子,泽孔长。”黎氏家族中的饱学之士黎庶焘、庶蕃、兆铨、兆普和庶昌等均出其门下,兆铨、庶焘还是他的乘龙快婿。庶焘、庶蕃均为诗人,著有《慕堂草耕诗草》等多种诗文集传世。特别是黎庶昌,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体弱多病,是杨实田免费收入门下,将其培养成为一个中外知名的文学家和外交家的。杨实田本人著有《古文异训》等书。可以说,“沙滩文化”与“诗乡文化”有互补作用。

     解放以来,火热的生活激发了人们的诗情,绥阳的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又异常活跃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前后涌现了廖公弦、李发模、崔笛扬、郑德明、吴仲华、卜宗学、董佳佳、韩述华、何居华、张思良、李长远、黄明仲、刘萍等为代表的诗人群落,他们既是写诗的积极分子,又是组织创作队伍的活动家,通过吃“转转饭”,组织作者深入生活等方式,团结和发展了一大批诗作者。九十年代才崭露头角的万登学、吕金华、田野、徐驰、黄焰力等一大批年轻作者,就是受其影响才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诗作者。他们不但写诗,还发表了数量较多的文学评论、童话、寓言、剧本、中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推出了一批作品集,使绥阳文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观。绥阳县委县政府为了推动以诗歌为龙头的文学艺术的发展,首先是于1997年修建了一座雄伟的诗乡门,并请著名诗人臧克家、贺敬之分别题写了门名和门联;其次是于当年10月,成功举办了一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诗歌艺术节。节日期间,贺敬之、李瑛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诗人、作家、艺术家齐聚绥阳,共同探讨诗乡文化现象和寻找诗乡的发展之路,为诗乡奔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基础;第三是建起了文学艺术成就陈列室,该室陈列了诗乡历代的文学艺术成就。由于这些激励措施的作用,目前诗乡的群众性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又异常活跃起来,像姚远萍、张万美等一批人到中年的家庭妇女也提起笔来舞文弄墨,并在数十种中央级和省、地级的报刊上发表了为数不少的各类文学作品。最近,绥阳的文人们还兴起了换笔热,许多人都开始了电脑写作,这无疑又为诗乡文学艺术的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那么,我们要问,诗乡之根在哪里呢?一是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里;二是在火热的生活里;当然最重要的是党的正确领导。

@艳(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