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乃孔子故里,礼仪之乡,崇尚礼俗。
建国前,男女婚姻从父母命,听媒妁言。经过定亲、嫁娶、回门等程序,
礼仪烦琐。一般年少时定亲,十七八岁嫁娶。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男女婚姻自主,嫁娶从简,男女双方见面同意即可定亲。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女方要彩礼、结婚讲排场的现象,至今愈演愈烈,部分家庭为此不堪重负,有的父母娶个儿媳要还多年的债。
留篮子习俗。无论谁家来了亲戚,在留篮子(即留礼)时都要争执一番,主方少留,客人多留,一个比一个厚道。双方拉拉扯扯,有时竟争得面红耳赤。
不醉不让归。走亲戚时,主人敬客人喝酒,直把客人灌得酩酊大醉,这样才能表达主人待客的热情。
旧时,从师学艺不像现在,交了学费到学校就可以学习。那时候要先拜师傅,拜师的礼俗很多,一样也不能少。学艺一般3年出师,且有门里门外之分:门里徒弟衣食住均由师傅负责,门外徒弟吃穿自理。建国后,此俗仍有沿用,今日已经很难见到。
为老人祝寿。60岁、66岁、73岁、84岁、90岁、百岁,都要为老人庆寿。“六十六,吃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些俗语很有意思。
送粥米是夏邑流传已久的习俗,直到现在仍在沿袭。妇女首次分娩,丈夫第三天到岳母家报喜,拿书本象征生男,称大喜;拿红鸡蛋象征生女孩,称小喜。之后,亲友带礼(小米、红糖、鸡蛋)前往祝贺,称送粥米。一般生女第九天请客,生男第十二天请客。产妇娘家是主客,礼物从厚。客人见婴儿,要给见面礼(钱),怕看丑了。
在丧葬上,夏邑一向行棺木土葬,仪式繁琐,要经过入殓、三天坐材口、开吊、埋葬等程序。葬日,死者亲属披麻戴孝,孝子肩扛引魂幡,手掂衰杖,扶柩入穴,覆土为坟。建国至上世纪70年代简化,上世纪90年代,奢葬、厚葬有所抬头。现在,国家政策要求火葬,虽不像以往那样礼节烦琐,但随礼之风日盛、日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