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建党

家乡区县: 甘肃省武山县

杨兴海现在是一个在武山颇有名气的教育工作者,我的作家朋友王换成先生说起他就佩服得很。在杨新海老师的职业生涯中,他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广大师生,他以领导者的眼光,在天水市职教系统迈出了省外联合办学的第一步。他以善于学习的精神,把省内外高中名校的办学思路,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办学理念中。然而,在一个落后的高中学校,作为校长的他除了用心用力外,还用内心的坚定和执著,发展着事业的无限……

那天,我在武山县城的大街上见到老实人杨新海,于是我就想。其实,我们的一生有很多事我们都可做。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有限。我所认识的杨新海这个人是一个有进取心、事业心的人。这样的人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他却是以一个在生活中充分享用“有限”青春的人。

他记的很清楚,那还是1999年8月。杨老师从马力中学到了武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无校址、无实习设备、无专业课教师、无学生的“四无”学校,更多的是有那么多的人要等着看他怎么能把个破摊子搞活。老实人杨校长那段时间经常匆忙的行走在武山,天水,兰州之间。在争取项目的路上,累了就住小招待所,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干馒头。经过一年多的多方努力,在有了自己的办学阵地后,他详细分析形势,大胆创新改革,按全县各乡镇招生形势优劣,确定相应的招生指标,通过竞标、承包列组。然后就与教师们一道下基层进村入户,面对面与学生、家长交流,登广告宣传国家职教政策,引导学生、家长转变就业观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兴海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的艰辛努力下,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长,教师的情绪高涨。杨老师一次喝茶时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教师委屈地对他说:“同样是教师,我们开学时带着尊严上课,放假时放下尊严招生,心理落差太大,真有些坚持不下去了。”杨兴海老师听后微微笑着说:“可不是嘛,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一路走来的,更何况我们把那些升学无望又迷茫无助的孩子招进来,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走向社会,该是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啊!。”通过他的开导,那位委屈的教师终于释然了。

在办学有点起色的时候,他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率先与北京知名中专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把国家发达地区支援西部落后地区的政策春风带进了武山职校,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学生出口、专业课教师、实习设备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以出口拉动入口”的学校良性发展机制。杨兴海校长在职教工作中和同事们同甘共苦,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武山职校办成了一所全省有影响的职业学校。而现在,杨老师的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在武山职校的发展奠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8月,老实人杨兴海老师被县上调到县一中。在新的育人环境中,杨兴海老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他面临的是很多教师对他的不信任,社会没信心,学生外流严重。面对高考升高率全市倒数第二的困境,他他坚信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向前赶,不会就要向好的学。

2006年的时候,他带领师生代表赴会宁,奔衡水,下汤阴

浪花之滴(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