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历史文化

家乡区县: 河南省项城市

古代史
周口,古属陈国。战国末期,一度为楚国都城,陈胜,吴广曾在此建立张楚政权。两汉以来,历代以淮阳为中心设郡置府。明清时期,周家口是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曾被称为河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明朝初年,随着沙颍河漕运的开通而开始发展,最初的集镇也逐渐由沙河北岸扩展到南岸。为了满足两岸商贾往来的需要,一户姓周的人家在南岸的子午街(今川汇区老街)开辟了第一个渡口,“周家口”也因此得名。
明代万历年间,贾鲁河河道疏浚完成,于是周家口成为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初的五十年间,贾鲁河疏浚达十次,以确保河运畅通。清朝乾隆年间,周家口镇的发展达到顶峰,开辟渡口16个,拥有街道116条,常住居民数万人,流动人口达数十万人。清朝中后期,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1843年,黄河在中牟决口,致使贾鲁河淤积,贾鲁河北上开封的航道被阻,自此再未恢复。周家口镇的商业开始走向萧条。咸丰同治年间,捻军战乱波及周家口,镇内的许多庙宇建筑“三次焚毁,几至于尽”。
近代史
1901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周口以西数十公里的漯河因地处铁路沿线而吸引了大量商民,周口也彻底告别了古代“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繁华。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正值汛期的黄河改道,顺贾鲁河颍河而下。周口一带成为黄泛重灾区,受灾长达九年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口镇曾先后隶属于商水,淮阳。1965年设立周口专区(后改为周口地区)。2000年,周口地区改为地级周口市.
当地文化
周口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市,是中华龙文化、姓氏文化、道家文化、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龙文化
《左传》、《三皇本纪》载人文始祖伏羲降生的时候,有“龙瑞”出现,故“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穆仁先所著的《序·周口——中国“神话之都”》一书中载:“伏羲先后征服九大部落。伏羲最开始的图腾是蟒蛇,其他部落也都有自己的图腾。伏羲每征服一个部落,便在自己的蟒蛇图腾上添加这个部落图腾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征服,伏羲在蟒蛇图腾上加上了老虎的眼,长鲸的须,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红鲤的鳞,白鲨的尾。于是,一个新的图腾形象产生了。新的图腾叫什么名字呢?是年九月初五,伏羲在召集九大部落首领商讨结盟大事时,忽然乌云四合,天空划过一道闪电,那耀眼的闪光极像新的图腾,紧接着传来‘轰隆隆’一阵巨响。伏羲顿有所悟,他就把新图腾定名为‘龙’。”周口
周口
节会
周口淮阳祭拜伏羲大典(二月二)。
周口淮阳庙会(又称“人祖庙会”,当地人称“二月会”) ,每年阴历二月二到三月三。
周口淮阳荷花,在每年七月底举办。
周口西华桃花节,每年四月举办[2]。
民间艺术文化
淮阳县泥泥狗:
“泥泥狗”是周泥泥狗口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可以作为一种“口哨艺术”乐器玩具,有孔,可以吹出声响。
周口渔鼓:
渔鼓也叫“渔鼓道情”,当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2009年河南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在周口市在商水县惊喜地发现有位叫杜三合的老艺人竟然还会唱渔鼓。4月26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采访团的记者赶赴周口商水县进行了采访。
宗教文化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在该市都有较大影响,总计信教人数47.7万人,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1056处。

0705(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