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楚南第一名刹”之称的湘山寺,相传为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全真大师云游至湘源县(今全州县)之所创。至宋,高宗赐名,微宗礼塔,由是寺名大噪,有“兴唐显宋”之誉。全真大师高寿一百六十六岁无疾而终,人呼为“无量寿佛”,至今,关于寿佛爷行善义举的传说,比比皆是。传说放生池中的生灵,就是他以高超的佛法感化而来。
相传全真大师佛学造诣极深,佛法无边,引得峰峦洞穴中的生灵前来伏卧殿前,俯首听经。年长月久,这群生灵“佛法在心不在相”,“渐渐息奔波”,“从容随步性平和” (全真大师词句) ,而和善相伴,常聚于放生池畔闲卧。一日,大师课后路经此地,见善男信女远远站立,不敢近放生池一步。大师目视池畔生灵,口中念念有词,说声“罪过——去罢!”众生灵霎时化为丝丝轻烟入池遁水往西天净土去了,池畔只留下形似生灵的无数平圆石头。后人依石山之势,精心雕凿,恢复生灵原貌,即今人所见到的放生池动物群雕。
这其中虽夹着神话传说,但全真大师的遗著确有驯伏动物的记载。现摘录两首《浪淘沙》佐之。
其一
落日映山红,放荡西东。昂藏头角势争雄。奔走溪山无定止,冒雨冲风。涉水又登峰,似虎如龙。狂心劣性实难从,到处犯人苗与稼,鼻未穿通。
其二
调伏性安然,任过前川。青山绿水去来还。虽有鞭绳无用处,狂心都捐。这边石那边,泉穴云颠,悠游踏断白杨烟。日暮归来无挂碍,何用劳牵。
词句语意清新,明快自然,生动地道出了生灵受制前后完全不同的情态。
意义:观赏湘山寺放生池石雕,加上它美丽的传说,我们确可领略到佛家禅宗的最高情趣。 佛家的禅宗是讲禅定,讲顿悟的,以慈悲为怀,不杀生,普渡众生。即使是“狂心劣性”,只要依皈佛门,潜心禅机,也会六根清净,立地成佛。放生池中的各种生物在佛堂之前,常闻经韵,佛法在心,皆驯服温和、慈祥可亲,狮不吼叫、蛇不伸舌、凤不展翅、麟不举蹄、龙隐云霓、蟹憩水底、二龟徐步、独鹤酣眠……各种动物在此毫无利害关系,相互亲和友爱,和睦相处,自得其乐。真可谓是一个安祥而升平的极乐世界。同时,作为广西最早、最大、最集中的雕刻群,放生池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经传说的渲染,“调伏性安然、熟睡不知年”的生物们更是给人一种神秘、安谧、慈善、吉祥之感。告诫人们不要杀生,放生修德,积善生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