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红楼梦>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最早听到<红楼梦>这部书,因该是在四川的时候.所说有两个长的花儿葱儿一般的中学生.因为看<红楼梦>,学坏了.学也不上了.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红楼梦>是一部坏书.

接着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邓小平重新上台,又下台.上学成天不是学工就是学农下田帮老乡收割麦子.除了一星期一场露天电影,就没有业余生活了.好在,厂里有工会有个图书室.相对而言,藏书还比较丰富.在这段时间,看了许多中外名著.其中就包括<红楼梦>.初次看<红楼梦>时.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大观圆里有一群聪明,美丽,博学,活泼的女孩子.一个个张的像画上的人物.晴雯撕扇,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花丛,等等.再看看自己身边的女同学,简直是此曲之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人闻了.

再就是从学校毕业以后,参加工作了,也是军工厂.和自己的少年时代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同寝室的人均是臭味相投.喜欢看书,一到冬季到来,每人手握一部书,卧在被子里.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这时候又重新读了一遍<红楼梦>.同时也看到了王朝闻的<论凤姐>.周汝昌,董其昌等人的评<红楼梦>的文章,诗句.对<红楼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总的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清朝大官僚家庭兴衰的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既有<金瓶梅>的写实创作手法,在艺术性,思想性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以为,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因该是最好看过一遍<红楼梦>为好.

小说笔墨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贾宝玉,另一个是林黛玉,贾宝玉的容貌乃中国古代奶油小生的标准模样,从小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贵生活.喜欢在女孩子堆里厮混,愚顽怕读文章,最是一个怜香惜玉的多情种子.在对待黛玉和宝钗两位女孩的情感方面,从左右摇摆不定,到与黛玉心心相印,走过了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他既爱黛玉的才情和性格,又爱宝钗的温良恭俭让,造化弄人,宝黛合一该有多好,可惜不能!于是上演了一出惊天动地的<红楼梦>

严格意义上讲,宝钗比黛玉更适宜做宝玉之妻,宝钗出身大户人家.从小家教甚严.针线女红样样俱佳.且性情又乖巧,贾府上至老祖宗,下到袭人等下人,无不交口称赞.从遗传学上讲.宝钗身体健康,肤白发黑.若与宝玉结婚,所生子女,因该是优秀人种吧?而黛玉呢.自会吃饭起就会吃药了.成天有病无病,药从没断过.一到伏冬,天气一谅.咳嗽,气喘等痨病就来了.自身又心高气傲,目下无人,伶牙俐齿.不可让人,心眼又小,宝玉一天到晚不是作楫就是请罪.婚后不但宝玉活不出来,就是袭人,小红等下人也难以过活.能否给贾府生儿生女真是不好说.

所以,凡读过<红楼梦>的人,均恨宝玉无情.才上演了一部黛玉焚稿之人间悲剧.君不知,不娶黛玉娶宝钗,乃是贾府上下的一致共识.焉是一个宝玉所能改变的了的.况且,人世间,一切优秀的作品,无不是以悲剧结束:<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泰坦尼克号>你若不信,你设想一下,宝玉与黛玉婚后的生活,既没有共读<西厢>的情调,也没有黛玉讥讽宝玉的妙语连珠了.黛玉因心满意足,多年不治的痨病也自然而然的好了,病好了,性格也变好了,身体也渐渐心宽体胖了.一年之后,在也看不到那病泱泱的林妹妹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以为丰润的薛宝钗了.

这一切只能是我们的假设,仅仅是个假设.如果,成真了.那就不是名著了.就不是<红楼梦>了.是什么?天知道.

ruiqi(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