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塔寺,位于奉化市区风景秀丽的封山(中山公园)东麓。古因其下建有“封山寺(俗称下塔)”,其上封山之顶有“上塔庵(俗称上塔)”上下相连,处在中间,故称中塔。
中塔寺为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安葬之地而建而闻名。始起布袋和尚归葬的“佛塔亭”。据史《宋高僧传》记:“布袋和尚(?--917年),五代后梁僧人。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人,长大成人后,在岳林寺出家为僧。契此体态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开,出家后杖荷布袋,见物则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每以偈语与人交谈。有人问他有法号否?他用偈语作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因此世人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平素行藏坐卧都在距寺一里之外的封山寺,相传在他圆寂前一年,后梁贞明二年(916),自知大数已近,便在封山踏步,向山主沈成全求得一块坟地。翌年(917)农历三月初三,在岳林寺东廊青石上坐化,对跟随的弟子蒋摩诃念了最后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谒毕安然而逝。寺僧按他生前的遗愿,将他葬在封山。其后,布袋和尚墓顶屡发异光,早晚均见;有人又见他,负布袋复现他州而行,于是四众认定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化身。称其坟为“佛塔”,并建亭立碑,名之为“佛塔亭”,同时又在傍建造一座五开间大殿供奉布袋和尚像以之纪念。
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佛塔亭因风雨浸袭,渐趋倒闭。岳林寺住持圆明法师筹资修膳,时人冯斯道与何智施地,动土期间,忽见佛塔中发出五色瑞光,光彩夺目,世所罕见。从此,民间到处传闻,香客接踵而至,虔诚跪拜,烧香点烛,县令当即上表,宋哲宗闻后,敕赐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派员赴奉化,赐额“定应塔”。继而又扩建大殿、僧舍、法堂、钟鼓楼、藏经阁等被人又称“佛塔寺”,并在大殿供布袋弥勒佛像,首开了寺院供奉布袋弥勒佛像的先例,成为一方远近闻名的丛林胜迹。南宋高宗时殿宇失火,信士饶道和沙门行中发起重建。元代至元年间毁了又建。明代年间未曾有虞。清康熙十六年(1677)殿堂陈旧、中塔僧人性闻、海明先后用了二十年又修膳一新。清光绪十二年(1886),僧松茂、华盛重修殿宇,并增建房屋五楹,数十间。又建成三层大悲阁,供奉观音菩萨。时,香客盈门,晨钟暮鼓,探胜礼佛者络绎不绝,名士显贵纷至沓来,题字制匾,悬挂寺内,有理刑黄端伯题的“分身扬化”,邑侯孙嗣先题的“常羊净土”,邑令夏时正题的“真迹传宗”,进士邬明雷题的“敕赐定应大师之塔”,进士俞廷瑞题的“古佛重来”,邑侯蔡毓秀题的“佛化真境”,牧云门禅师题的“龙华真相”等,为中塔极盛时期。民国期间,蒋介石对弥勒化身安葬地中塔亦崇敬有加,1920年9月10日先游天童,夜归奉化,寓中塔。1949年2月2日,去台湾前,来奉化瞻中山公园总理纪念堂,眺望中塔,盘亘良久。
1978年1月9日,中塔寺毁于大火,部份遗址建为党校,同时在原址东百米处建造了一座“定应亭”,亭中立“定应碑记”,记述布袋和尚史迹。80年代当地信众又自发在旧址筑殿一幢,重新恢复了中塔寺。1993年中塔寺作为保留寺院被政府宗教部门批准登记。2006年,奉化市政府同意中塔禅寺扩建,2008年,归还了党校旧址,在原址重建弥勒化身定应大师真身舍利宝塔,于2009年11月峻工。规划扩建后的中塔寺总建筑面积5857平方米,其中方丈殿、观音殿、弥勒大殿、钟鼓楼等寺院用房3782平方米;素斋香榭、封山香市等综合服务用房2075平方米,并配套建设停车场、道路、园林绿化等附属设施。2011年5月11日(农历四月初九)重建中的中塔寺举行了主建筑弥勒大殿上梁法会,大殿高19.19米,宽30.2米,进深19.2米,建筑面积703平方米。
中塔禅寺位于奉化封山之腰,因是五代后梁高僧布袋和尚契此肉身埋葬之地,建有定应大师弥勒佛塔而被人们视为圣地,是奉化封山上、中、下三塔中最负盛名的古刹。弥勒化身布袋和尚于贞明三年(公元917年)三月初三在岳林禅寺东廊磐石上坐化后,寺僧按他生前遗愿将他埋葬在奉化城北锦屏山(后称“封山” ),并在坟塔外建亭立碑,名之为“佛塔亭”,同时又建造一座五开间大殿(即后来的中塔禅寺)供奉布袋和尚像以志纪念,中塔禅寺因此而远近闻名。自宋以来,中塔禅寺屡毁屡建。上世纪80年代当地信众曾自发在旧址筑殿一幢,重建寺院。2004年,奉化市人民政府同意中塔禅寺在原址扩建与修复。规划扩建后的中塔禅寺总建筑面积5857平方米,其中方丈殿、观音殿、弥勒宝殿、钟鼓楼等寺院用房3782平方米;素斋香榭、封山香市等综合服务用房2075平方米,并配套建设停车场、道路、园林绿化等附属设施,扩建后的中塔寺将形成历史上最宏大的规模,与雪窦寺、岳林寺形成弥勒文化设施的三角,互相呼应,是市委、市政府积极打造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举措,是弘扬弥勒文化的重要佛教场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