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贺习俗

家乡区县: 四川省大竹县

庆贺 过旧历年,又称过春节。亲朋好友互相祝贺,投递“恭贺新喜”拜年拜年!初二至十五日,相互登门拜后,定期返家时,岳家及亲友馈赠礼品,如黄粑、红蛋、腊肉、食品等,并随同到新郎家作客,俗称“送蛋”。小孩给长辈拜年后,临走,长辈打发拜年钱,俗称“挂挂钱”。习俗保持至今。端午节和中秋节,晚辈给长辈、徒弟给师傅,或亲友间拜节,一般互送粽子、糍粑、月饼、名酒、糖果等。回赠礼物有所讲究。订婚或新婚女儿,加赠布伞、草帽、葵扇、月饼、名酒、糖果、衣物等。根据经济条件,奢、俭各异。至今,礼物不甚讲究,习俗仍然存在。大竹人有做“生期酒“的习俗。主人设宴,亲友登门祝贺或赠送匾额、寿联、寿幛、酒、肉、面、米或送礼金。晚辈给长辈送衣鞋等。先夜燃放鞭炮,给“寿星“披红挂彩,称为“拜寿“。在外子女一般都要回家操办。解放以后,铺张浪费现象逐渐减少。生日只是亲人团聚,家常饮宴,祝福老人心情愉快,健康长寿。80年代,城市家人团聚吃生日蛋糕的习俗已在形成,拜寿礼节多已简化。新婚女人怀孕,分娩前(预产期),娘家备礼探询,称为“催生”。产后,女婿备办酒肉、鞭炮、鸡等礼品,到岳父母家“报喜“。(如生的女孩,送母鸡,生的男,送公鸡。岳家一见,即知婴儿性别)。岳父母家得到喜讯后,将所备办产妇食用的醪糟、鸡、蛋、猪、油、糯米及小孩穿用的衣物等和亲友馈赠的礼品,一应周全,定期 约集六亲姊妹妯娌姑嫂等齐往祝贺。挑送礼品者为男性(一般男宾不参加,沿习所谓“男不吃姜酒,女不吃学酒”),叫“做姜酒”,又称“打三朝”(古名“汤饼会”)。产妇到“满月”就带着孩子回娘家留住一段时间,叫“出窝”(时间不等)。此种习俗,农村中至今仍然存在,城市中少见。民间建房,落成之日,亲友赠送对联、喜联、匾额,燃放鞭炮祝贺。主人设宴酬谢亲友出力帮助情谊。解放后,这种风俗犹存,形式从简,间有赠馈画报或条幅、对联等。新建或扩建商店,筹办货物就绪,择吉开业,亲友赠送匾对,如“一本万利”、“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燃放鞭炮,祝贺开业,招徕顾客,有广告宣传之意。主人热情相迎,烟茶接待,或事后设宴酬谢。解放初期,不曾出现。近年颇为流行。

郭妞(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