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的泥砖屋与舂墙屋

家乡区县: 江门市新会区

东省江门市辖下的新会区,其乡间现仍有不少的泥砖屋,这些泥砖屋大多分布于贫困荒僻的山区或边远的乡村。这些房屋的特点是用稻田里的泥制成长方形的砖垒叠而成,外观显得简朴大方。在新会区现存的泥砖屋中,可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砖型大而笨重;另一种小而轻巧,有的还用石头做屋的墙脚,并由此而砌成不同风格的泥砖屋。
在新会区大泽镇的同和村,就有不少以前贫苦人家居住的泥砖屋,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已少有人居住。但这些破旧的房屋,仍然留下漫长岁月的烙印。据说,有泥砖屋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而新会区大泽镇的同和村,就是该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所以,至今仍保留着最有特色的客家方言和泥砖屋。可以说,泥砖屋是客家人的标志。
据同和村的老人介绍,泥砖屋多建在丘陵、斜坡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大多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这些平房式的泥砖屋的泥中掺着稻草,互相之间不密集,冬暖夏凉,居住舒服。泥砖屋的墙脚有的用石头砌成,有的用青砖砌成,作用是预防水浸。泥砖屋一般只建一层,高约4米,很少有超过两层的,因为如果建得太高就不够稳固。这种房屋的优点是夏季凉快、冬季暖和,缺点是春季潮湿。
早年的同和客家村, 全部都是泥砖屋。如今年龄在40岁以上的村民,一般都有过住泥砖屋的经历。
在新会,泥砖屋除了在该区大泽镇的同和村外,新会区会城街道办的绿护屏和石涧等地也可见到。其他镇村也有零星分布,但如今基本没有人居住。仅存的泥砖屋更显得珍贵,成为了村庄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新会区,还有一种叫舂(音钟)墙屋的泥砖屋。它是用泥、盐、糖等混合制成的建筑。目前,新会区的乡村留存的舂墙屋已经不多了。在该区睦洲镇莲子塘村委会辖下的新前村,由于偏隅于新会边远地区的一角,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农村的原生态环境能够保护完好。其村口就有两棵造型独特的大榕树,据说已超过100年的树龄。其中一棵榕树的树根还长长地横伸出来,形成一个跨越村道的天然拱门,村民们也习惯了在树根下来往穿过, 而并不嫌它阻碍交通。
在新前的银侧山自然村,原来有一排清一色的山泥、碎石、石灰作墙壁的古老房屋。目前,大概还剩下有七八座。据老一辈的村民介绍,这些房屋的墙壁就是用银侧山的山泥、碎石加入粗盐混合制成,一边造一边用木棰夯实,墙壁中间还有木杉作夹层,十分坚硬,用手推墙,纹丝不动。
而在新前村的深水湾自然村,更保存着成行成排的舂墙屋。据说,睦洲新前村的房屋大约是在100多年前建造的,高约4米,墙壁厚30--50厘米,当地人称作舂墙屋。如今的新前村,还留有几十间舂墙屋,只是有的已经倒塌了。
这些舂墙屋又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该村的村民梁勒仔告诉我们,这些舂墙屋全部是用手工舂成的。每建一米左右的高度后,就用大麻绳绑着那些粗大的木头把它夯实,压紧它。夯实之后又再建高一米。如此不断的反复建高、夯实,直至建到房屋要求建筑的高度为止。他话,这种屋他儿时就住过,冬暖夏凉的。他还向我们解释说,那时候没有电风扇,进到屋里后,你就会感觉有点凉快的。
当年,香港亚洲电视剧集《再见艳阳天》外景拍摄组,为了拍摄民国时期的古村落和古民居,特意来到了新前村。剧组人员在村里连续拍摄了一个星期,在当地引起很大的哄动。睦洲莲子塘村村委会副主任肖德胜对我们说,当时亚洲电视台来拍摄《再见艳阳天》,就在深水湾村与新前村,拍摄了十多天。那时候,新会、斗门等地很多人都过来看拍戏。由此可见,这些舂墙屋的另一个价值。
如今,绝大多数的村民都已搬离了舂墙屋了。而部分舂墙屋也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倒塌了,只剩下那苍凉的断壁残垣,和残墙内外那长满了的野花杂草。但据我们观察,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老人家住在这些舂墙屋里。他们的留守,让这些老屋继续保留着袅袅的炊烟和温暖的人气。
在睦洲镇,除了新前村外,龙泉村也有多间舂墙屋。
据了解,舂墙屋在新会区的农村分布较为广泛,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民居。

梁小孩(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