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锦堂字笏初,号福三,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父亲是个小商,在南门开了一间小店铺,据长辈说;锦堂从小就显得体格健壮,很有力气,全包了店内货物进进出出的重活,还在码头做搬运苦力。艰苦的劳动,把他磨炼得膂力过人。丁公膂力达到使人咋舌叫绝地步,城里老人都知两事。其一、他二十岁左右青少年时,在县城南门码头一次能肩挑十二个盐包,当时每包重30斤老秤,现按公斤计算应200余公斤,迈步登上42级石台阶,不要换肩歇脚。其二、他练习武艺时使用的铁制长炳大刀,长一米半多,重41.5公斤。原放在府内后堂儿时常摸摸看看如今保存在临江楼内。东汉末关羽桃园结义时用镔铁打造了一把“青龙偃月刀”,重82斤。汉代一斤约为现在的半市斤,“关刀”82斤只有现今市秤41斤。据此,丁锦堂的大刀比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要重42市斤。据郭氏族谱载:“清代丁锦堂状元,曾师岀郭家拳馆”。可见当时丁锦堂就有相当的武术功底。
丁锦堂在殿试中,钦点状元,当时他才26岁,年轻英俊,已在会试名列前茅,而且还有一定的文才。有关丁锦堂的文化程度,少为人所提及。丁锦堂平日既刻苦练功,也勤奋学习文化。在家府内手书“福三堂”、“锦笏堂初”斗大字体的两块牌匾。笔姿厚重,苍劲大方,原状元别墅内大厅(已拆去改建)庭前墙壁,还留下丁公手迹“庭草交萃”四字。又上杭官庄乡回龙村石拱桥中央石刻“回龙桥”,亦系丁公所手书。皇上钦点丁锦堂为状元,这是丁锦堂本身刻苦磨练造就岀具有文武因素。
丁锦堂钦点状元,授将军衔,穿黄马褂御前骑马,镇守海疆、边陲,操劳近二十年,也是有功于国事。丁于钦点状元荣归省亲,路过本县官庄乡回龙村,其时村民正集资建造石拱桥,丁公欣然捐助巨款,并挥毫写下桥名,至今石刻丁公手书“回龙桥”仍镶于拱桥圈顶中央。桥头建有“回龙桥亭”,内有碑刻捐款人题名,“新科状元丁笏初助边五十元正”,名列首位;此时五十元银圆之所值,是一笔很可观的金额。这是今天尚能找到有关我丁公资助地方公益的一桩例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县内饥荒极为严重,状元公为民请命,促使县知事迅即采取救荒措施,赈济饥民。丁锦堂的一生是俭朴的一生,有功于国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