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阴区

罗辑思维,国产知识性脱口秀类栏目,属于自媒体新秀,其包括微信语音、视频、线下读书会等具体互动形式,主要服务于80、90后有"读书求知”需求群体,打造互联网知识型社群。《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微信[1] 营销典范。
节目导语
有种、有料、有趣!《罗辑思维》是一场自媒体试验,罗振宇做起了“手艺活儿”,凭着自己的知识和志趣,为大家读书,给各位讲故事,一起发现对这个世界的新思维,
下面引用一段罗振宇对《罗辑思维》的自解:希望成为大家的疯狂书僮,每周趁热端上三段读书心得,保证给得比盒饭多,营养比蒙牛强。感谢优酷和众位兄弟。各位转发赏看,都是客官;吐槽热捧,莫非厚恩。涕零顿首。
播出时间:语音,早上六点至六点半之间;每周周五播出。
节目分析
罗辑思维的商业成功,不光依靠罗振宇,还得益于出品人申音的互联网运作。如果说罗振宇负责把互联网思维讲出来,申音就是负责把互联网思维干出来。
用传统媒体做脱口秀十分之一的成本,《罗辑思维》收获了十倍于前者的用户。
“只有抱着强烈的愿望,使出浑身的力量,神才会帮你。”——这是申音最欣赏的一句话,出自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干法》[2] 。为了《罗辑思维》,申音也使出浑身力量,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干法。
干法一:死磕
《罗辑思维》死磕精神的最典型体现是每天早上六点半的60秒语音。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非要60秒,但申音看来,60秒代表一种仪式感,代表对用户的尊重,通过死磕获得用户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热爱。
电视台在录节目时,通常会有提词器,但《罗辑思维》偏偏不这么做。罗振宇要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每期不到半小时的节目都要花6-7小时才能录制好。尽管一遍又一遍,申音相信做产品就需要这种死磕态度。
干法二:用情感共鸣黏住用户
第一次做线下活动时,《罗辑思维》设置了两个特殊环节。第一个是爱与抱抱,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结果演讲结束后一群年轻人冲上台去拥抱罗振宇。第二个设计是两个箱子,一个名为打赏箱,一个叫吐槽箱,如果对活动满意可以进行不限金额的打赏,如果不满意可以写下意见以助改进。
“为什么我们能够感动这些用户呢?在中国有太多的年轻人活在体制里,活在组织里,他们希望享受互联网带来的自由连接,让他们可以去平等,去分享,去创造,去自由。我们帮助用户打开这样一扇窗,在我们跟用户之间建立爱的连接。”申音说。
干法三:用游戏体验做社区
“我们一直要做一个知识社群,但是对怎么运作没有任何经验,后来就想大家从事繁重工作的同时还不厌倦的只有游戏——规则清晰,自愿参与,及时反馈。”
2014年2月22日,《罗辑思维》发布了一个“霸王餐”游戏,发动社群成员为一顿互联网思维的霸王餐献计献策,结果用户自发联络餐馆,参与组织和执行。游戏将粉丝与《罗辑思维》、与互联网、与社会连为一体,形成规模化社群效应。“一群陌生人聚在一起竟然特别投缘,因为他们都是《罗辑思维》的用户,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形成社区文化。”申音认为。
干法四:用活动事件玩营销
很多人都问过《罗辑思维》怎么挣钱。“其实坦白说,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怎么挣钱,但是当我们设计一件件好玩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发现钱并不欠缺。”
申音透露,《罗辑思维》和合作伙伴做过很多回馈用户的活动,无论是赠豪礼还是“与罗振宇一起到福建茶场采茶”,都没花营销费用,借花献佛却获得了划算的社会营销效果。年轻互联网用户对硬广告的接受程度越来越低,不花心思的营销是不会有市场效果的。
干法五:用魅力人格建立品牌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比组织更有价值。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开始把自己打造成创业明星,用个人形象培养品牌粉丝,进而转化为粉丝经济。按照这个套路,申音把罗振宇成功打造成了明星,不过他更喜欢另一个更具互联网化的词汇“魅力人格体”。
“魅力人格体一定是有趣、有料、有亲切感、有丰厚的人文精神,可能就是所谓的神奇和神经病。”在申音看来,罗振宇更像一个替人读书的书童,他把自己的地位放低,不苛求,因为有缺陷才更真实。

陶然(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