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的时候,曾经拽着一个柳林朋友去食品街吃面皮,吃罢,朋友说:“有机会一定带你吃吃我们柳林的碗团。”我当时并不知道所谓的“碗团”究竟为何物,但是朋友眷恋的眼神却勾起了我心中一阵强烈的好奇与向往。
后来朋友到离石发展,相隔两地,每天只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维系感情,终于我难敌思念的煎熬,收拾起厚重的行囊,只身一人来到了吕梁山。一见面,朋友神清气爽,拍着胸脯保证明天就带我去他的家乡----柳林县,去吃一回正宗的碗团。望着朋友一副“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的架势,我在感慨他“反客为主”的速度如此之快之余,只好客随主便了。
柳林的夜色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无论 是 从视觉还是嗅觉,抑或是其他的什么觉。沿着清河走过, 感受夜风带来扑面的清爽,仿佛在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接风洗尘,洗去我周身的燥热与混沌;淡淡的青草味深入浅出到心底,使人的心情平静。所谓“心静自然凉”,之后即便是在十八米街的夜市上,也会觉得周身舒爽,繁华但不喧闹,热闹但不嘈杂。
朋友急不可耐地拽着我来到了一个卖碗团的小摊前:一辆勤勤恳恳的三轮车,好多浅底广口碗,还有卖碗团的老爷爷,很瘦,但是很慈祥,动作麻利而从容,周身透出一股山里人特有的恬淡与淳朴的气息来。
正在遐想之际,朋友已拿了一只浅底碗递给我,让我“随意”。从来没有见过碗团的我,睁着300度的近视眼,却不知应该怎样“随意”,只觉得手里所拿的仿佛是一只空碗。在相伴而来的友人的指点下,借着昏黄的街灯细看时,才发现手中所拿并非空碗,紧贴着碗的底部有一层灰白色的、表面光滑平整的看起来像凝脂一般的固体,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碗团了!朋友帮我在上面浇了一层调料,是辣椒油,红而不艳,很纯天然的感觉,这调味料后来据我了解也不一般,材料独特,工艺复杂,非柳林人不能制作也。
朋友递给我一支锯条,这使我大为惊悚,莫非这碗团无比坚硬,需使用锯条锯开?再一看疑虑全部打消,原来锯条的刃口已经磨平,这里使用的是另一端。我尴尬地笑着,还是不知如何 “随意”,朋友便手把手地教我:先用锯条在中心划个圈圈,然后再放射状地划开。我便兢兢业业地划,丝毫不敢怠慢。同行的友人且看且笑:“怎么吃东西还要教啊?”朋友帮我掩饰道:“太原少见这东西,她没吃过。”
确实,我是第一次吃碗团,那样香而不腻、辣而不烈的感觉实在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爽口,滑腻,有弹性,这些词只是形容口感而已,但是真正的味道实在难以形容。后来回到离石,我也买了碗团来吃,但是总感觉味蕾上少点什么,朋友说,只有柳林的碗团才是最最正宗的,我深信不疑,正如汾酒必须在汾阳酿造才有滋味,只有在晋祠产的大米才有那种 独 特 的 清香,宁化府的醋唯独在太原才能酿得纯粹一样。一方水土造就一方风味,这,确实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