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鱼丸?鱼丸传统名点,亦名“水丸”,古时称“氽鱼丸”。鱼丸是福州、闽南、广州一带经常烹制的传统食品。因为它味道鲜美,多吃不腻,可作点心配料,又可作汤,是沿海人们不可少的海味佳肴。
鱼丸因注重选料和制作工艺而名闻遐迩。多以鲜黄鱼、马鲛鱼、鳗鱼、小参鲨为主料。剁碎鱼肉,加适量姜汁、食盐、味精,捣成鱼泥,调进薯粉,搅匀后挤成小圆球,入沸汤煮熟。其色如瓷,富有弹性,脆而不腻,为宴席常见菜品。
根据稗史的记载,秦始皇好吃鱼,他统一全国做了皇帝后,每餐必要有鱼,但又不能有刺,如有鱼刺则赐厨师死,有好几个厨师为此丧命;而烧鱼肉汤,又怕有诅咒秦始皇“粉身碎骨”之嫌。有一天,某厨师制作御膳,见到鱼又胆怯又发狠,就用菜刀背砸鱼发泄。一下两下,砸着砸着,他惊奇地发现,鱼刺鱼骨竟自动露了出来,鱼肉成了鱼茸。正在这时,宫中传膳了,厨师急中生智,拣出鱼刺,顺手将鱼茸捏成丸子,不假思索就投入已烧沸的豹胎汤中,氽成了丸子。不一会儿,一个个色泽洁白,柔软晶莹,尝之鲜嫩的鱼丸浮于汤面上,并呈到了秦始皇面前。始皇一尝,极为称赞,下令给予奖赏。后来,这种做法从宫廷渐渐传到民间,称为“氽鱼丸”,也就是鱼丸。
陆丰甲子鱼丸
根据《潮州菜的根与史》记载,宋帝昺与陆秀夫到了甲子待渡时,被当地的义军捉住,惊恐万状的宋王,一看不是敌人,而是大宋的百姓,便道出了自己的帝王身份,当时年轻渔民的义军首领郑复,连忙让他的妻子巧姑做当地得心应手的名肴“鱼丸”,热情款待宋王,饥肠辘辘的宋王,一尝鲜美无比,大饱口福,因此龙心大悦,声称“甲子鱼丸”有救驾之功,并马上把随身佩戴的玉麒麟赐给了郑复,还下旨封郑复和他的义军是当今皇上的“国家”,由于“甲子鱼丸”救过圣驾,受过皇封,所以被视为名菜之首,增添了潮菜美食佳话 。
清汤鱼丸
甲子鱼丸的扬名,有证可据的,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候的《南方日报》有文章专门介绍风靡省、港、澳的甲子鱼丸,说它“一不小心跌落地下仍会弹跳起来重新回到桌子上”。经媒体如此夸张的描写,甲子鱼丸更加声名远播,狠狠地火了一把又一把。而甲子鱼丸的卓著声名能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则应归功于鱼丸本身独特的外观形态和内在品质。
其一,甲子鱼丸的外观雪白清洁,晶莹亮丽。
其二,甲子鱼丸温馨柔软,丰腴饱满。
其三,甲子鱼丸的制作严谨考究,精巧细致。从取料、刮鳞、剔刺到剁茸,从锤炼、拍打、成丸到漂涤,都有一套十分完整而经典的程序,苟且不得,马虎不得。如此精制出来的丸子,颗颗生脆,粒粒溢香,要想它不出名都难了。
网上有从苏东坡歌咏岭南荔枝脱胎而来的两句诗,说是“日啖鱼丸三百颗,不辞长作甲子人”,道尽了甲子鱼丸的强大魅力。其实,不用三百颗。再饕餮之徒,热气腾腾的一大碗,足矣!
每年从甲子镇这个大渔港销往粤港澳,东南亚等地区的鱼丸有有几千吨左右,潮州人精炼的性格和细腻的手工终于把鱼丸做到登峰造极的成就。一般在广东各大城市都能吃到正宗的甲子鱼丸,尤其在香港,东南亚地区都是有口皆碑的。
http://blog.sina.com.cn/chejianxinboke
http://abc.wm23.com/chejianxi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