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桂建“皇都”

家乡区县: 贵州省贵定县

“皇都”城建在山上,山脚至山顶约100多米高,在半山腰处还存有一个石砌的门洞,现存残墙高约3米。季德新和彭荫荪告诉我们,这是皇城的南门。登上“皇都”城,极目远眺,视野倏然开阔。在“皇都”城的东面,一条清澈宽阔的大河呈“S”型向南流去,河岸是一马平川的千亩良田,金色的稻穗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丰美而壮观。整个地理环境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使整座“皇都”城显现出一种王者之气。  由于历经数百年风雨,“皇都”城年久坍塌残缺。但现还残留有3米高的南城门石洞门一个,以及城墙内四周都还依稀可见满山的城墙断垣。西边的城墙墙基现保存的还较为完好,均是取用当地山上的山石砌成,墙体90公分宽,异常坚固。在“皇都”城的旁边有一座比“皇都”城稍矮的邻山,叫“营盘”,季德新和彭荫荪介绍这是驻军保护皇都的军寨。“营盘”山另一侧的山下有一个村庄叫做“皇都堡”,季德新和彭荫荪认为这是专为“皇都”城设置的“接待站”,同也兼军事驿站。当时“皇都”城一带没有百姓,是一个军事重地,非军事人员是吴三桂及高级军官的家眷及随从人员,吴三桂带着军队走了以后,留下老弱病残军人,他们与搬来这里的当地人就成了这里的第一批百姓。

“皇都”为何在此选址  季德新和彭荫荪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根据自己多年对“皇都”的研究,向我们分析了吴三桂为何选择这里建立“皇都”。

  据《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中记载:“黔省远在天末”而又极为贫困,职官无能为力,多数挂印弃职逃去……万一有象战国时在云南自立为滇王的庄足乔、秦朝灭亡时自尊为南越武帝的赵佗等这样的人物暗藏在哪里搞独立,就没有大明朝的全国大一统可言了。这些见解对于明朝皇帝可能是一般形式的奏议而已,但对于“有异心”的吴三桂来说,不能不是一大可取之策。因为历代最高统治者所担心的,正是不甘久居人下者所“关心”的。这从吴三桂统率云贵各路人马三十余年的“行动”中可窥一斑。

  此外,沿山镇是古驿道必经之地,西距省城贵阳仅80公里,其间10公里至23公里外有沿山堡、皂角关两处险要关隘;南有得封关可守,东有海拔1369米的回子洞大山为屏障且有马坝河隔其间;北有竹林堡及海拔1394米的鸡冠坡拱卫而瓮城河(今名盘江)居其前。“皇都”城距北面贵定县城34公里,南距贵定旧治古城13公里,故此已得“地利”。加上“山高皇帝远”,而明清两朝廷累累派兵镇压苗仲(仲即今布依族)人民,因而使吴三桂可“作谦恭,阴结天下士”,以收买民心而得“人和”。所以,吴三桂在此建“皇都”城,既得“地利”又得“人和”,调养生息只待“天时”来临便举旗反清。

  从此处的地形风水来看,东西两面是山地,南北两面是长川,中间是近千亩的平地(现在是稻田)。平地上有河流弯延呈“S”型,由东西两面的山地合围而形成一个太极图形,“皇都”城正处在西面山上,也就是处在这个太极图形的边沿上。太极有元始初创之义,吴三桂将“皇都”建在此太极图上,意在蓄纳太极初创天地之运行能量,以此象征他重新“开创天下”的帝王大业。当地有民间山歌道出了吴三桂修建“皇都”城的史实:

  大田大坝谷子黄,我乡来了平西王;

  修起皇都城一座,指挥兵马练刀枪。

  暗建“皇都”的目的

  清初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雄居云贵三十余年,在云南昆明已有官衙平西王王府。而他却选择在贵州贵定秘密修建“皇都”,这里山高林密,水草丰美,实乃屯兵屯田的隐蔽理想之地。

  吴三桂之所以在贵定秘密修建“皇都”,正是因为他欲“谋反”称帝的需要。据季德新和彭荫荪的推测,吴三桂在贵定建皇都的时间大约是康熙九年1670年ヘ前后,那时的吴三桂,已是花甲之年,面对康熙王朝如日中天的流治,在“康熙盛世”下感到终无可乘之机。可以说,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天时”是“不顺”的。

  作为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吴三桂年轻时引清兵入关,为人所不齿;到暮老之时又蓄谋反清,三十多年的岁月里,他的心思可谓是充满了复杂的矛盾。那时,康熙为了统一,实行“撤藩”,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深感被逼上了梁山,不得不反了。他那时年高体病,也不容他再拖下去,所以匆匆举旗反清。

  据季德新和彭荫荪介绍,吴三桂的“智囊”们在贵定的这座“皇都”城中密谋策划“自立为国号大周”看来也较为仓促。但是吴三桂建立这座“皇都”城说明他起兵反清确实也作了充分准备。

  “皇都”的传说

  沿山镇尤溪村,全村有人口1300人,11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其中,离“皇都”城最近的“皇都堡”和“尤溪堡”两个寨子均为汉族,多为杨、王、张、鲁、谢、敖等姓,据当地村支书介绍,这两个寨子的先民都是明朝时入黔的,两个寨子的建筑极有特色,民房错落有致,民风纯朴,走进寨子,恍若走进了江南园林,明清时的古墙体依稀可见。

  我们在尤溪堡采访了77岁高龄的张兴福老人。他说,他们前几代人都知道这里曾是吴三桂的“皇都”。当地人称“皇都”城为“新城”,因当时贵定的老城在距此地13公里的“旧治”古城。而“皇都堡”自清朝以来一直都是这个称谓。张兴福老人清楚地记得,从一代代老人的口述中,都有这么一个故事:

  吴三桂要离开这里时,把当时所拥有的可收入95担稻粮的庙田留给了当地人(估计是被留下的老弱病残军人),并嘱咐他们用这些财产办学堂,困难的家庭可以减免费用。现在那里有一所“尤溪小学”,它的前身就是当时的寺庙学堂。后来,人们一直按照吴三桂的意愿办学堂,办学剩余的钱财全部用来建了一座观音庙。

  吴三桂临走时告诉当地人:我们要去打匈奴了!当“打匈奴”三个字从77岁的张兴福老人口中说出来时,我们都深感这话中饱含的悲壮之情。关于这段故事,有当地民间山歌为证:

  大路不平小路弯,王爷带兵去衡山;空下皇都城一座,不知哪歇才回转。

  解放前后那段时间,张兴福老人还看守寺庙三年时间,他还清楚地记得,在寺庙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写的是吴三桂亲笔撰写的关于”皇都”的序文,但后来寺庙被毁,此碑也被打碎了。他还记得他把手中记着这篇序文的一个本子交给了当时的农会组织,后来也下落不明了。

  关于溪水环绕、环境优美的尤溪堡寨子,据当地群众介绍,其名也是来源于“皇都”城。吴三桂在此秘密修建“皇都”城后,巡视各地到此住下后,他的爱妃陈圆圆常在这条清澈秀美的河中洗涤、游乐、休憩,因此把这里称之为“尤溪”(“尤”字常用以指绝色的美女)。当地有12首关于陈圆圆的山歌还流传至今:

  寨头杨柳青又青,我家老辈摆龙门;那年来了陈娘娘,雀鸟唱歌闹新城。

  四面青山高又高,风吹木叶顺水漂;王爷娘娘河坎坐,河中鲤鱼也来朝。

  距“皇都”城约二里有一个叫“马坝”的地方。据称“马坝”是因吴三桂及其部下操练兵马的场地而得名,有当地民谣为证:“跑马场中练刀枪,练武射箭闹洋洋;练好本事杀鞑子,保得王位久久长。”

  又距“皇都”城约10里有一个养马寨,据称是吴三桂部队专设喂养和繁殖战马的地方,现在居住在寨子里的村民据说都是吴三桂留下的“马倌”后代,全寨人都是汉族,与四周的汉、布依、苗几族聚居的村寨有显著区别。

 

 

半亩(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