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定米粉

家乡区县: 贵州省贵定县

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一般以大米饭为主食,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用大米制成的食品,米粉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
广东人吃米粉最喜欢边蒸边吃,叫肠粉,以各式粥品佐之。云南人将米粉称为过桥米线,因为有美丽的传说推波助澜,所以名气很大。广西有桂林米粉,打的是名城牌。记得有一次在电视上看过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刘仪伟的推介,正宗的桂林米粉配料很丰富,什么鸡肉、香菇等等,还要把那鹅卵石入油锅炸透,再放入砂锅煮,“手续”有点复杂。但想来味道应该不错。近些年在广州一些地方街上见打着“桂林米粉”招牌的小食店,进去点一碗来吃了一回,感觉温不伦吞的,汤不像汤,米粉硬硬的,佐料只是些酸萝卜、劣质辣椒一类,大败胃口。脑子里马上闪出“挂羊头卖狗肉”这句话。
以后再也不登此类“宝店”。
于是又怀念起故乡贵定的米粉来。
在贵定,早餐有包子馒头、豆浆油条、烧饼、油炸粑等等。但最受欢迎的还是汤鲜味美、佐料丰富、很有筋丝的扁粉。
贵定米粉用铁盘装入米浆蒸熟,取下挂在圆圆的竹竿上稍稍凉一凉,待冷却后取下,“布匹”似的将其叠好,以供应米粉店。这种“米皮”厚薄很有讲究,一般不宜超过1.5毫米,所以叫“扁粉”。如果太厚,嚼起来牛皮一般,口感很差。而且,如果制作用的原料大米质量不好,制成的扁粉没筋丝,这样的粉馆是很难留住回头客的。据说广州的许多小食店卖的汤粉所用“河粉”(机制扁粉)就是用存放过时的大米压制出来的,下到滚水锅里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捞起,稍一拖踏,那河粉好像吃了断肠草,瞬间断成数节;如果你再生气,它会继续断成小节,碎片……不用几分钟,竟与白粥无异。
贵定米粉(扁粉)可冷吃(凉拌),也可热吃(即广东人说的汤粉)。
小学时,每年春游,同学们都会用铝制的长方形饭盒带上切细的扁粉,到达目的地以后,只等老师一声“开饭”,同学们纷纷打开饭盒,往扁粉里加入备好的油辣子、酱油、陈醋、葱花、姜水、蒜水、味精等拌匀,香辣可口。
记得那时候,我们最爱吃大十字旁边那家东门粉馆的pā臊粉。
将“布匹”切细,下滚水锅里烫过,装入盛有骨头汤的碗中,然后加上一瓢臊,一瓢猪油,油辣子,酱油,葱花——两毛钱二两粮票一碗,叫油粉。而一毛五分钱二两粮票一碗的叫素粉,没有pā臊,其他作料与油粉相同。那时我们早餐一般在一毛钱以下,两个馒头,或一个肉包子。所以吃这油粉一个月也就那么几次。一碗粉端上来哗啦几下就吃光了,汤也喝得不剩,那猪油浓香,油辣子辣香,葱花清香,酱油酱香,扁粉很滑很有筋丝,pā臊以瘦肉为主,柔软而不烂,有一种特别的醇香和滋润,令你回味不已。这粉馆是合营的,主厨是一位中等个头慈眉善目的老人,柱一根弯把竹拐杖。他只是每天来粉馆里走一走,很少见他具体操作什么。但人们说那pā臊是他制的,大概是把瘦肉切成丁,用骨头汤加秘制香料煨制而成。还说他曾经上过黄埔军校,后来不知何因离开军队回到家乡,解放后主持起这家粉馆,生意很好。
大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家东门粉馆不再营业了。那pā臊粉就此成为记忆。也再没见这位老人。后来,他的女儿在花园路县图书馆对面开了一家粉馆,味道不错。但其父制作的pā臊再没面世。
平等北路的东林小吃店,其制作的脆臊、辣鸡粉有独到之处。
“没有好汤就没有好粉!”——这是贵定米粉一直奉行的金科玉律。上好的鲜汤,是用筒子骨加黄豆芽煨制而成的。这汤清亮,鲜而不腻。脆臊制作更为讲究。把刮洗干净的槽头肉煮熟,捞起,按肥、瘦分别切丁,先将肥肉入锅炼出油,直至微微发黄,下瘦肉丁一起炼至焦黄时,加入甜酒酿、食盐等一起翻转。待肉丁成深褐色时捞起。这样炼制的脆臊色泽透亮,脆香甘甜。如果加了酱油和白糖,炼出来的脆臊不仅颜色发暗,而且不脆香。辣子鸡要用糍粑辣子爆炒,油要多,火要旺,公鸡不宜太老。这样制成的辣子鸡丁肉鲜味美,香辣四溢。东林小吃店的油辣子香辣适中,油醇色正,透红诱人。每当烫好一碗米粉,店主总会熟练的涮些豌豆苗点缀在米粉上面,又嫩又甜,十分开胃。

 

半亩(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