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簋一箸之间,既有百味之调和,亦有岁月之幽香,故其味也非他处所能比肩。
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上元节之夜称“元夜”、“元夕”,又称“元宵”。全国各地元宵都是吃汤圆,惟监利却不是吃汤圆吃团子,是不是很惊诧。但谁也都不知这习俗起于何时,《荆州记》、《荆楚岁时记》、《监利县志》,都无记载。而监利民间传说认为起于蜀国大将关羽。
三国赤壁大战后,关羽率五百校刀手至华容道,埋伏于芦苇丛中,等待溃败的曹操。三国时监利称为华容,其县域面积甚大,包括现在湖南的华容,湖北的石首、洪湖的界牌螺山等地。其东北斜插至西北,有一条百里荒道,两岸无一人居住,道途泥泞,一眼望去全是芦苇,被称华容道。关羽埋伏于此,为了不暴露目标因而不能做饭,就请华容县令帮忙做饭。关羽的相请,华容县令不敢怠慢。但关羽埋伏的地方,离县城和民居太远,又是冬天,天气这么冷,如果做饭送去,饭菜都冷了,还怎么吃?县令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令人将大米磨成粉末,揉捏成泥状,然后分成若干小坨,把每一个小坨揉圆,中间挖空,然后在里面放上菜,最后封口搓圆,放入蒸笼用烈火蒸。这基本上就是后来团子的做法了。团子蒸熟,县令便令人给关羽送去。军士得到食之,皮冷而芯热,既有米饭,又有菜肴,吃起来方便极了。后来关羽放走曹操回荆州,路过华容县城,正好是正月十五。县令欲煮汤圆招待关羽一行,关羽说:“不吃汤圆,就吃你上次给我们送的那个团团的东西。”县令说:“您说的是团子,好。”因关羽元宵吃团子,流风所及,后在华容渐衍成风俗。晋朝后华容瓜分为监利、华容、石首等地。虽不属一区,但元宵吃团子的习俗却在三地始终未变,得以保存至今。
当然以监利本土的团子最为正宗。监利的团子用料十分讲究。一般选用粳稻米、籼稻米中略有粘性的米作原料,不粘不容易成团,太粘吃时容易嵌牙。米选好后,淘净放入木甑蒸半熟,再用石磨磨成粉末。监利有个民谣这么说的:“推个磨,扯个磨,推的粉子细不过,做的团子香不过,一餐吃哒十五个。”现在有了碎米机,不用辛辛苦苦推磨了。但石磨所磨米粉的质量,又细又匀,又卫生环保,是现在的碎米机所无法替代的。惟一值得称道的是,现在的碎米机使做团子工序变得简单轻松,缩短了时间。
磨好的细粉还要用沸水熟煮一遍。再将细粉倒入,边倒边搅拌,随着细粉慢慢膨胀湿润,水渐干涸,与细粉融为一体,稠如浆糊。这个浆糊名字叫做“欠子”,意思是只欠一道工序,团子即可成形。将欠子取出,置于大木盆中,用力揉搓。用监利俗话讲就是:“做团子没得巧,只要欠子揉得好。”要揉得稠软如泥,略带粘性,但捏的时候不散开,不糊手。揉欠子极须手劲,韧劲。没有体力的人是不可能揉欠子的。因为几个回合下来,就会鬓汗涔涔。揉好了欠子,则可以开始制作团子了。
制造团子需要馅。馅,监利称心子,即填入团子窍中的菜肴。监利的团子馅内容极繁富,但最多的还是腊肉,豆腐干子,藕片,腌菜,胡萝卜,辣椒,鲊椒,大蒜等。鱼与兽肉等有腥味,一般很少用作馅子。制作的方法基本同于东汉华容县令,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唯一要注意的是,团子窍要略大,填完馅子,窍要留有空隙,不要太板实,这样吃时才好吃。
监利团子品种丰富,食用方法也较其他地方多。除常规的蒸团子外,还有煮团子,油炸团子,烧团子,炕团子等等。炸、烧、炕都是蒸笼蒸熟的团子,隔了日变冷了,用其他方法热熟的,并且又是一个味。以炕味道最良。把冷团子置于木炭火之上,渐次加热,表皮略焦黄,三分硬度,七分柔软,咬开香气扑鼻,吃之满口生津。煮团子则非蒸笼之物,而是欠子揉圆而成,中间是空的,不用加馅,比一般团子要小一点。用猪杂骨加莲藕煮的汤,再放入团子,用猛火煮半小时左右。团子熟透,盛到碗中,再舀一点汤。吃时一咬开,团子肉汤藕汤一同入口,又是一番风味。
监利的团子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故衍生出许多关于团子的方言俗语,丰富了监利的语言宝库。如形容一个人不明事理,监利人称之为“团子”。非常不明事理,或强横霸道,监利人会以“团得开滚”,“三斗米的团子”形容之。一个人如有“团子”之名,将名誉扫地,也等于在社交上宣判了死刑。团子虽好吃,受人欢迎,但团子的名字却是不冠以人名的,不受人欢迎的。
监利的团子虽常年可以吃到,但最普及、最热闹、最盛大,人人皆得簋而食之的,还是上元节的团子。到那一天是家家磨粉,户户做团子,无论男女老幼、高下尊卑,无论乡村城市、贫窭富豪,都以做团子为乐 ,都以吃团子为俗。远在外地或海外的游子,无不怀念家乡的团子。常有思乡心切之人,嘱咐家人上元邮寄几个团子。团子曾在文革时几度被打压,但最终还是没被消灭,可见监利人对吃团子的喜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