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堡镇LiuBaoZhen位于江苏省宝应县城东南部,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万亩、水面面积2.7万亩。常住人口5.6万人,1.7万户。镇人民0驻小尹庄人民东路,距县0驻地33公里。东与兴化市沙沟镇隔湖相望,南与夏集镇交界,西与范水镇接壤,北与小官庄镇、鲁垛镇、广洋湖三镇毗邻。辖迎湖村、郑渡村、柳堡村、团庄村、雍尹村、廷柏村、寿林村、王通河村、建设村、仁里村、张元村、新安村、联丰村、清元村、芦东村、邬阳村、塘新村等17个村和艳阳天、亚宝、芦村3社区居委会。 柳堡镇今境南部原属高邮县,清末属武宁乡二总,民国时属第五区,抗日战争期间,划入宝应县。北部 柳堡镇地图 历属宝应县,明代属三阿乡,清代属白垛庄,民国期间先属东三乡,后属第六区。
1 943年,宝应县抗日民主0成立,柳堡分属夏集区、陶林区。1958年建柳堡人民公社。1983年3月析分柳堡、小尹庄2个乡。柳堡乡迁驻郑渡。2000年4月柳堡乡与芦村乡、廷柏镇(1999年撤小尹庄乡改设)合并改为柳堡镇,驻地迁今址。柳堡原名留宝垛、留坝头。1943年新四军1师3旅7团曾驻此地,7团《战斗报》主编胡石言根据驻地军民鱼水情,写了一部小说。当时沿河长满碧绿的大柳树,“柳”字多情,“刘”便改为“柳”;“坝”字无兵味,“堡”有“战斗堡垒”之意,遂将小说定名《柳堡的故事》,柳堡因此而得名。尔后,小说改编并拍摄成同名电影,柳堡就名扬天下了。 -地理交通 全镇地处里下河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多在2米以下,西部陆地,东部湖荡水面。主要河流有南北走向的二横河、三横河、柳堡大河和东西走向的范柳河。柳夏公路、三横河公路、范柳公路交汇于境内,沪宁高速、“西气东输”从镇西穿过。主要河流皆可通航。
一曲《九九艳阳天》把"柳堡的故事"唱遍祖国大地。柳堡伴随着 柳堡镇 故事的传颂,铭刻在亿万人的心里。 柳堡镇地处-主席家乡扬州市北部,是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明珠。全镇5.6万人口,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9万亩耕地,3.5万亩水面。境内河道密集,水运发达,公路连网,交通便捷。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柳堡镇是江苏省文明乡镇、江苏省卫生乡镇、江苏省发展乡镇工业先进乡镇。
2000年4月,柳堡撤乡建镇。 柳堡镇辖居委会(亚宝、艳阳天、芦村);村委会(迎湖、郑渡、柳堡、团庄、雍尹、廷柏、寿林、王通河、建设、仁里、张元、新安、联丰、清元、芦东、邬阳、塘新) -自然条件 柳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先后拍摄了电影《柳堡的故事》、电视连续剧《新柳堡的故事》和纪实轻喜剧《再唱九九艳阳天》。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闻名遐迩,是0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宣传的典型,被评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一直与国旗护卫队和南京路上"好八连"保持精神文明"结对共建"活动, 道路设施 并在多次军事比武中夺魁,被誉为当代的"花木兰"。"柳堡"、"二妹子"的独特品牌正不断转化为经济品牌。 蚕豆花香飘千里,艳阳新曲传九州。柳堡热忱欢迎各方人士作客水乡,品特产赏荷莲,共享蓝天碧水。我们真诚希望有志之士到柳堡投资置业,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柳堡地名的来历 柳堡这个地方原来叫留宝垛、留宝头。群众当中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位状元南下赴任,因大运河上匪夷为患,改走东荡,行至此地突遇风雨,便在岸边插下宝剑系船,雨后开船把宝剑忘在岸上了,故名留宝。 柳堡镇人文荟萃。民国16年,现代著名的佛学大师演培在柳堡镇福田庵为僧。演培先后多次在海内外-、讲学、著书,1963年定居新加坡。演培特别热心于社会福利事业,在1986年和1992年两次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授予公共服务勋章和公共服务星章。1995年5月,他随新加坡佛教界代表团访华,受到了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热情接待。 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柳堡镇有154名先烈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如今走进柳堡,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桥梁都冠有烈士的姓名。1992年10月,宝应县纪念建县1230周年时,《柳堡的故事》作者胡石言和电影中“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国家一级演员)重返柳堡时,胡石言介绍了《柳堡的故事》创作经过,为我们讲解了一段鲜为人知的 柳堡镇小学 故事。他说:“我写《柳堡的故事》完全是出于真人真事。1943年冬,我们新四军1师3旅7团在宝应开展抗日游击战。当时,19岁的副班长徐金成向我汇报:‘-,我很想开小差。’‘为什么?’我十分诧异。他说:‘我爱上了房东家的姑娘二妹子,她也很爱人,我不想跟部队走了,我想留下当民兵。’我说:‘军人不能和老百姓谈恋爱,你们约定没有?’‘没有,我怕哪天吃颗花生米,牺牲了,害她白等。’1945年9月,这位侠骨柔肠的小战士在丁蜀山战役中牺牲了。1949年南下,他的战友特意绕道刘坝头告诉老房东,姑娘这才出嫁。每想起这件事,我就不能平静。我想,我们的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不仅献出了自已的生命,也牺牲了他们的爱情。我决心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创作了小说《柳堡的故事》。”胡石言老人还说:“柳堡这个地方原来叫留宝垛、留宝头。群众当中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位状元南下赴任,因大运河上匪夷为患,改走东荡,行至此地突遇风雨,便在岸边插下宝剑系船,雨后开船把宝剑忘在岸上了,故名留宝。1943年我团驻军在这里时,名为刘坝头,沿河尽是大柳树。当时我任团《战斗报》主编,副班长徐金成是一营二连通讯组长。我创作小说认为这个故事的风格与标题应该既是战争的,又是抒情的。‘刘’便改为‘柳’,‘柳’字多情,但‘坝’字没有兵昧,所以改写成‘柳堡’。后来小说《柳堡的故事》于1956年拍成电影,导演王苹大姐问我柳堡是否真有其地,我说就是宝应的刘坝头,因而摄制组来这里拍了两个月的外景。”
柳堡镇,就是因《柳堡的故事》而得名的。一部文艺作品的名字,后来正式成为永久性的地名,这在中国当代还不多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