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六小

家乡区县: 贵州省贞丰县

珉谷六小(原名旗洋小学)创办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创办之时有教师2人,学生近50人。距今有六十年办学历史。创办之初的校舍,使用的是没收地主的几间瓦房及庭院。后随着就读学生不断增加,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得到上级领导和地方群众的支持,学校校舍通过四次翻修、改造及新建,校园面积经过三次扩征,才达到如今占地7.4亩,建筑面积2182m2(4幢教学楼),拥有普通教室20个,专用教室6个。现有在校学生1100余人,教师51人,成为全县大型学校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学校居于左旗苗族大寨中心,学校服务半径为3个村。主要居住苗族、布依族,汉族等村民,其中以苗族、布依族为主。长期以来,学校文化与民族文化互相渗透和影响,连汉族教师都懂一些简单的苗语和布依语。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很高,曾达到90%以上。现在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仍达到66%。因此,学校开辟了第二课堂,将民族文化引入校园,在校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取得可喜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贞丰六小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状
(一)我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特点
一是民族风情浓郁。苗族、布依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民俗活动,苗族有“二月二”走亲节和“八月八”火把节等;布依族有“三月三”、“六月六”节日等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以歌言志、以舞抒情、以酒会友、气氛热烈、风情浓郁,展示了他们生产生活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是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最突出的有苗族芦笙舞和板凳舞等。此外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有别具一格的婚丧嫁习俗等。展示了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深厚文化底蕴。
(二)我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意义
一是能让学生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一些民族民间技能,增强对 本民族的了解和自信;二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许多学生在课余参与其它不健康活动;三是保证了参加训练学生的身体健康;四是更加突显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我校近年来民族文化教育开展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近几年来,我校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持续发展。为切实抓好各种项目的实施,我校将民族文化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计划和课外活动计划。初步开设了民族歌舞、民族工艺和服饰、民族历史和礼仪、民族体育等具有鲜明的本地乡土特色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其中民族歌舞主要包括苗族板凳舞、苗族歌谣、芦笙舞等;民族工艺、服饰主要包括帽饰、胸饰、刺绣等;民族历史、礼仪主要有民族婚丧礼仪、传统节日活动等;民族体育主要有陀螺、秋千、踢毽子、羽毛毽等。时间安排分日常分散教学和集中大型活动。日常分散教学主要通过在课堂上融入民族教育内容和课余开展教育活动上。使我校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逐步得到普及与提高。
一是开设民族歌舞活动小组、积极参加民族活动。学校2009年成立了30—60人的“六小苗族舞蹈队”,由杨昌兰老师负责组织训练,购置表演所需道具:60余套服装,60余对板凳等。积极参加全县各项活动:2010年全县首届“校园之声”原创歌曲大赛曲目《苗乡校园美》获演唱三等奖;在2010庆六一“少儿舞蹈大赛”中由龙波老师组织排练的《阿婆的长苗帕》获得大赛第三名;在2010年的苗族“二月二”走亲节活动中,以我校校歌《苗乡校园美》排练的歌伴舞节目深得现场观众的好评;2011年3月6日,60余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苗族“二月二”走亲节演出活动取得巨大成功;2012年80余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县苗族“二月二”走亲节演出活动,舞蹈《竹下飞歌》表演获得圆满成功。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丰富活动内涵。2010年,在县教育局、 苗学会的支持下,组织了6名教师到兴仁县的苗族重镇鲤鱼坝参观考察中小学的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取得宝贵的经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坚定了我们实此项活动的决心。三是发掘、传承民族文化。学校在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对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和弘扬工作。在民宗局、苗学会的的支持和鼓励下拟开办“民族语言”班、“民族民间器乐”、“红领巾民族广播站”等方面的活动,使之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四是为加大我校“六个一工程”的实施力度,2012年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子项工作:1、改建一个民族文化宣传长廊(瓷砖套框、顶盖琉璃瓦,总长50米×1000元, 50000);2、组织编印“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200本(200本×20元=4000元);3、新增表演道具民族乐器芦笙20对(40对×200元=8000元);4、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吸收其他示范学校的成功经验;5、聘请民族歌舞教师1人(月工资800元,1年按10个月计算共8000元)。6、拟开展民族刺绣工艺活动兴趣小组,聘请左旗村的资深民间艺人传道授艺,保护和传承民间民族工艺(月工资800元,1年按10个月计算共8000元)。
二、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现有的师资水平难以进一步推进活动的开展,十分缺乏专业的民族文化指导教师,教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教师,真正懂得苗族文化内涵的教师则更少,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根本没有。
2、有限的资金使活动的开展受到制约,如活动道具购置、师资考察培训、节目训练补助、外聘教师补助、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等。
3、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活动功能室窄、音响设备落后等。
三、加快我校民族文化传承的对策建议
1、选调教师外出深入到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外出培训。
2、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舞蹈,体育与制作,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3、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4、加大校本教材的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舞蹈的编排,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5、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做好做活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活动。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全策全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懿苒(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