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风俗

家乡区县: 浙江省奉化市

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

1、吃露天米饭

二月初二日,旧时女子相聚携米和炊具去郊外,搭起镬灶烧饭,还去偷割农家田园的菜煮羹,俗称“二月二吃露天米饭”,近人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二月百花生日临,妇人十四作停针,风光最好是初二,闺女露天烧点心。”希望吃后人会聪明,乡间称吃“天野羹”。在未吃前,先盛一些饭放在或抛在屋瓦上,让麻雀吃,叫麻雀捎信给百花娘子,祈求灵聪。现在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农业生活也渐渐被城市生活所取代。这一习俗,也只有小时候在外婆家里过过。如今回想起来,真是万千情感涌上心头,已经是我童年的美好记忆中的宝贵一章。

2、包红指甲

七月,凤仙花(宁波称“满堂红”)盛开,少女捣花汁以染无名指及小指,后发展为十指全染,谓之“包红指甲”。包法,用满堂红花掺和少许明矾捣烂,睡前用豆叶或夏布缠裹指甲,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亦有以白花包者则成玉白色。其色短期洗涤不去,日久渐退,故引人喜欢。俗传包过红指甲的手,腌咸菜、苋菜股、臭冬瓜不易坏,传说还能防蛇。如能延至次年正月初一不退色,能使老人看后眼睛不会昏花,更是讲得神乎其神。这一习俗直到今日还是相当流行的,我个人觉得它比涂指甲油好看,而且健康多了。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包手指,我很顽皮,常常早上醒来的时候就发现,昨天晚上裹得豆叶和花泥被我折腾的满床都是,老妈只能给我重包。经过又一夜的的折腾之后,我就会翘着包的红彤彤的手指去跟小朋友们臭美一整天。

3、立夏注夏绳

宁波习俗,立夏家家户户以红茶煮蛋,称为立夏蛋或茶叶蛋。在立夏节最有趣的是“拄蛋”。作家长的在立夏之前,先用五色丝线结成蛋套,放入茶叶蛋,让孩子挂在胸前。孩子们则手持茶叶蛋,以一头相互挤压,蛋壳保持不碎者为胜。大人小孩不管年龄,常参与此游戏,以此为乐。除此之外,立夏节孩子系七彩丝绳。民间称夏季食欲不振、气候不适而消瘦为“注夏”,以为用七彩丝线编成的花绳系于孩子的手腕或发辫上,可以消暑祛病,以防注夏。提起“拄蛋”,那在我童年可是一件超级好玩的事。就算是现在,我有时立夏回家,老爸老妈还会童心未泯的和我玩“拄蛋”。但是,这拄坏了的蛋,可够我们全家吃上好几天的了。

4、端午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说:“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红蘸高梁酒,苍术还须正午烧。”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宁波过端午的另一习俗,就是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是日,用雄黄在婴孩额上写上“王”字(示兽中之王),有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谓“年年端午五月五,剥过粽子做布虎”。与别地稍异者,宁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态各异,尚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30年代时,曾有人收藏至150余种。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供孩童添上红蓝等颜色戏玩,称“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谓可辟邪。解放后,端午节习俗有所改变,吃粽子、小孩挂香袋、悬蒲艾仍行。近年,未婚男青年(俗称毛脚女婿)向女方家中送端午节礼品花费趋重。

5、八月十六中秋节

全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为十六日故易之。清袁钧的有诗“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神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昌月饼见强,别具风味。

6、七月三十插地香

七月三十日夜,相传为地藏王菩萨生日,平时地藏王闭目不开,此夕人间插地藏香才开眼。天将暗,各家先在门栿上或在屋檐滴水处放一条肥皂,插上三炷香,燃烛一对,以净茶供祀,祈求布施法水,供毕用此水洗眼,谓可眼目清亮,夏天不会患红眼睛病。同时,各家儿童沿石板缝或在泥地上插地藏香。此夜禁忌,不可在地上倒水,不可随地小便,不可跨地藏香行走。次晨清早,儿童竞拔香梗,拔多者示为本事大。《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七月秋风海角凉,儿童竞插地藏香,连宵焰口江心寺,万盏红灯放水乡。”记的就是此一情景提起“插地香”,就又唤醒了我的童年回忆。我发现我小时候真的很无聊,当然这也要怪我那跟我一样无聊的父母。还记得,那时天刚黑,老爸老妈就等不及的拿出了香和土豆或泡沫盒子,把房子周围都插的亮亮的,好看极了,就像是童话里的城堡一样。等我们看够了,就开始比赛看谁拔得多,然后你就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全家人围着房子乱跑,乱叫的有趣情景了。

7、拜梁山伯庙

宁波有句谚语:“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和八月十六,即梁山伯生日和忌日,年轻情侣和夫妻纷纷到梁山伯庙去祭拜,以求得婚姻美满和夫妻白头到老,已成为习俗,沿袭至今。时代虽不同了,婚俗要改革,但忠贞不渝的梁祝情义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这是民风纯朴,家庭幸福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孕育而生的中国梁祝婚俗节还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Kathie(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