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酱菜,是我县的名牌拳头产品,也是陕西省名优食品之一。潼关酱菜制作工艺精细,产品以其色泽红黄鲜润,香甜酥脆,气味芬芳而倍受青睐,成为本地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也是外地游客来潼必选的一大地方特产。
潼关酱菜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 (1665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风味,不但色泽红黄鲜润,晶莹透亮,而且味道酥脆香甜,向来有”十里芳香”之称.其味咸中稍甜,不但气味芬芳,而且营养丰富,对促进食欲壮健身体有很大裨益。据从事酱菜业的老技工口述:清康熙年间,山西省临晋县(今临猗县)陶唐村姚三才的曾祖父首创。姚以卖油为生,在潼关县老县城南北街设铺房1间,自有资金白银三百余两,号名“万新合”。开始用盆、罐腌莴笋,边试边改,改盆、罐为缸,改纯盐用面酱腌制。从此,专营酱菜业,改进工艺,物美价廉,代代相传。嘉庆八年(1803年),万新合铺面扩大到3间,白银万余两,在南北街,东、西街分设万顺合、万盛合、万新东号,酱缸三千多口。道光十年(1830年),在东街开设万盛源号,3间门面,白银约5000两,姚姓同乡王盛哉任经理。到同治年间,万盛源有厅房5间,酱缸2000余口,四五十人:酱制品种由酱笋发展到杏仁、核桃,银条、豆角、黄瓜、辣椒等八宝小菜什锦包装,兼营糕点和各种杂货;包装酱笋内装特制油纸,经久不腐,香味扑鼻。清廷列酱菜为“贡品”。乾隆十二年(174年),改县为厅后,名“厅笋”。国五年(1916年)参加巴拿马世界名特博览会,获锦旗、奖状。陇海铁路通车后,潼关老县城西关火车站附近增设门市部,阌乡(今河南灵宝)、华阴、朝邑、咸阳凡有万字连号皆为姚姓铺面。解放前夕,总号、分号160余人,以姚姓为主的股东29户。
建国后,专营酱菜业的有10户,以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日益完善,产量、产值逐年增加。1982、1983年分别被陕西政府和国家商业部评为省优、部优产品。近几年,潼关酱菜业经过规范调整之后,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从事酱菜加工上规模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古潼酱菜厂、潼关酱菜厂、万盛园酱菜厂,总投资规模450万元,从业人员达150余人。酱菜品种名目繁多,有八宝酱菜、萝卜酱菜、连皮酱菜、五香花生、五香面酱、潼关小菜等三十余种,酱菜1 000吨,年产值达400万元之多。潼关酱菜产品加工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县酱菜原料菜大面积种植以及包装、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