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市中区有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60多家,重点行业有机械、冶金、食品、化工、印刷、塑料等。农业主要集中在七贤镇,以蔬菜林果、肉食业为主。近年来市中区积极推行“全方位开放”战略,扩大招商引资,始“三资”企业得到大力发展,并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1988年工业产值、 效益同步增长。工业总产值达2.02亿元,完成年计划产值的112%,比1987年提高29.7%,实现年工业利润1744万元。其中,区街工业产值1170.5万元,比上年增长29%。外向型经济创外贸出口商品收购值131万元。上新改造项目57项,总投资2900万元,当年竣工投产的33项,占计划的58%。打包机、儿童服装等新产品远销东南亚,年创汇百万美元。双金属机锯条、织物整理剂分获省星火计划金奖、铜奖,填补丁省工业产品空白。全区4个企业荣获市先进企业称号,1种产品创省优产品。 市中区运输公司拥有载重汽车193辆,吊、铲车12台,挂车85辆,小车5辆,运输总吨位1128吨,挂车吨位340吨。共4个车队及1个附属工厂。职工837人,其中管理人员189人, 占职工人数23%。年货运量完成97万吨,超额26%,比上年增长16%;完成货物周转量2710万吨公里, 超额25%,比上年提高30%。年末固定资产总值931万元,比上年增加67万元。1988年公司采取招标聘任、资金抵押、利润包干等措施,使企业内部引进竞争机制、 风险机制。改革后汽车一队月产量为120万吨公里,创六年来历史最高水平。 8个月盈利2.5万元,超标的67%。汽车三队承包半年获利1.8万元,超标的215%,偿还贷款15万元。 同年8月,区成立交通管理委员会。对全区运输车辆和运输市场实行了全面管理。
2010年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00、400亿元两个台阶,预计达到 495 亿元,是“十五”末的 2.2 倍,年均增长15.2%;地域税收达到111.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3.18亿元,是“十五”末的2.97倍,年均增长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2.5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9.2%。五年来,累计引进内资734亿元,利用外资2.91亿美元,出口创汇27.38亿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76.8亿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0.9︰22.6︰76.5调整为0.6︰19︰80.4。服务经济强区建设加速推进,服务业预计实现增加值398亿元,年均增长15.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6.2 %,比“十五”末提高了4.2个百分点。金融业加快聚集,全市第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济南分行和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商业银行等44家金融机构相继落户,辖区银行、保险机构总部分别占全市的63.3%和47.4%,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影响力、辐射力日益凸显;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投资361.9亿元,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4.6%。传统服务业规模档次明显提升,新增商业商贸设施128万平方米,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超市达到10家,星级、钻级以上酒店达到29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新认定市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26个、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6%。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关停水泥立窑5座,淘汰落后产能50万吨,按期完成了万元GDP综合能耗和SO2、COD减排等约束性指标。
环保
始终把城市管理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以迎接全运会、园博会为契机,累计投入资金20.5亿元,实施了全方位、高标准整治,形成了一大批城市景观亮点。全面打通了舜耕路、阳光新路、玉函路等主干道,高水平改造提升经八路、济微路、顺河街等58条重点道路,进一步完善了以“六纵六横”为骨干的路网交通体系,济大路、英雄山路、六里山南路入选全市十大“最有魅力道路”。以“八乱”整治、“八项整治”为抓手,全面提升辖区环境面貌,先后整治居民小区12个,治理破损山体28座、河道4条,美化亮化楼体259栋,新增公共绿地203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4.1%、28.6%,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比例保持全市第一。同时,全面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推动重心下移,实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大环卫设施、设备和人员投入,大力实施“环卫下乡”、“垃圾不落地”等工程,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环卫保洁体系;加大控违拆违力度,累计拆除违法违章建筑94万平方米,取缔大型马路市场12个,营造了规范有序、洁净优美的城市环境。
农业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发展成果充分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五年来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达到3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353元和 9852 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85.6%和81.9%。一是保障救助体系日趋完善。累计实现就业再就业8.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完成养老保险扩面9.7万人,连续五年保持全市城区第一;城市低保由每月230元提高到360元、农村低保由每年900元提高到1950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发放廉租房补贴1003万元,“双困”家庭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14.32平方米;加大对残疾人、“三无”对象、低保边缘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五年来财政支农1.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发放“四项补贴”2911万元;抓好农村学校的校舍、师资等软硬件建设,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先后5次上调新农合报销比例,农民参合率达到99.6%。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建成特色园区7个,培植龙头企业10家。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解决了36个村1.3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道路108公里,绿化荒山3.5万亩,新建农村住房3272户、改造危房190户,培育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个。[1]
商业
市中区商业具有店小网点多,商品小精全,营业时间长,薄利多销,抬遗补缺,便民利民的特色。 1988年, 年营业总收入2.75亿元, 比上年增长38%;实现利润1520万元,比上年增长30%。区商业局系统的饮食、服务、烟酒糖茶、副食、土产、百货、机电、炊具8个公司,有职工2185人,设l 41个营业网点,总营业面积26010平方米。经营门类齐全,年营业额达8700万元,创利348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和33.2%,提前3个月完成全年计划指标。街居商业、服务业年营业总值1.044亿元,比上年增长69%,创利572.6万元,增长率102.6%。个体商户已达3999户,上市农副产品2264万公斤, 成交额3406万元。劳动服务事业共建网点180个,营业总值8078万元, 创利550万元,安排待业青年4000人就业。物资系统年购进物资值1435万元,销售总额l 450万元,创利65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0%、51%和66.6%。 1988年有41个店(组) 评为市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有118人获市优质服务先进个人称号。15个单位获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称号。草包包子铺、大观园东门食物店、迎春饭店被评为省食品卫生信得过先进单位。全系统有89人获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1988年计划收入2048万元,实际完成2525万元。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完成市下达的压缩指标。全区年财政收支相抵结余67.6万元。1988年认购国库券99.7万元,超计划4.9%。完成各项税收金额15223.4万元,比上年增长1916万元,增长幅度为14.4%,是十年前税收金额的5倍。目前开征税种多达15个类别。[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