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口菜刀&rdq" />
“沿口菜刀”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名牌产品,创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迄今已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了。长期以来,由于“沿口菜刀”兴盛发展,称誉四方而经久不衰。人们曾经编织了许多近乎神话的说法,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说:“沿口是个五马归槽的地势,马要成天听到铃响,所以这里的打铁业特别兴旺!”另有一说:“过了磨儿滩,水就不一般。”当年有个铁匠名叫石东山,原来在沿口生意做得很好,后来迁离沿口四十里的兴隆场,铁业生意就做垮了,只得再迁回沿口,很快生意又红火了,说是因为沿口的水不同的缘故。
沿口镇地处嘉陵江畔,当年是武胜县的三大重镇之一。水陆交通便利,每天有三百余舟船穿梭来往,上通广元,下达重庆、武汉,成为邻县岳池上半县陆运货物集散地;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是武胜县的经济中心。一九五三年后,县人民政府由中心镇迁往沿口,这里便成为全县的政治文化中心了。
最初,秦万顺、石玉林、蔡玉顺三人在沿口码头河坝开设铁铺,搭起洪炉。秦以生产石工用具手锤、钻子为主;石以生产木工用具斧头、凿子、锯皮等;蔡则生产菜刀、药刀和饮具等铁器。年深日久,他们互帮互学,钻研技术,特别在菜刀的生产上认真选料,工艺考究,精益求精。因而生意兴旺发达,销路不断扩大,除在省内大部地区享有盛名外,上至陕西、甘肃,下及云南、贵州等地也驰誉扬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沿口菜刀”的生产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老到新的发展过程。发展到十五家,最多时达到二十二家,从业人员约三十多人。产量由原来年产二百多把,提高到七千多把。蔡玉顺原先打铁的野河坝,发展成了铁铺街。同行业还成立了同业工会——老君会,每年二月十五日开会纪念,盛极一时。
“沿口菜刀”为什么在漫长的旧社会那种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依然独树一帜,永保青春,长留美名呢?考其原因,还是在于工艺精良和选料考究两个方面。它的生产流程合情合理,要求严格,每环工艺都有具体规格,质量标准,丝毫不马虎。
1、主体钢:一律使用毛铁(即用木柴把生铁煅成的熟铁)。
2、安钢:一律使用苏钢(当时有一苏州人在四川北碚澄江镇开厂生产的一种优质刀口钢)要求把火生好。
3、锻打:要求先重后轻,锤匀、板平、口薄、镗空。
4、冷作:要求板正、背直、钢口正、钢花匀。
5、淬火:要求刀面烧匀,冷水冷却,前嫩后老(相对而言),调正钢质。
6、回火:主要是把淬火过大的调正,减少脆性,避免砍缺;要求加热到1500C,然后在空气中冷却。
7、校正:要求手工锤击,边正边瞄,正直为止。
8、起二道:要求起面平,起纹正,光亮美观。
9、一次开口(锉刀口):要求用粗磨石磨(采用北碚峡石)。
10、擦刀板:要求用细铁壳整细了的氧化皮磨,使刀面光亮平展,消除起面上的痕迹。
11、二次开口:要求用二粗石磨。
12、三次开口:要求用细石磨,锋利度以达到能剃脱毫毛为准。
13、擦白灰,上菜油:要求用谷壳灰把刀板上的水分擦干,再涂上菜油防锈。
14、装把成形,投放市场。
“沿口菜刀”的使用,也有与众不同的特点:1、刀口前稍薄、后稍厚;淬火前稍嫩、后稍老,即所谓“前切后砍,不缺不卷。”2、刀背厚,镗子空,砍来煞丈有力;3、刀口锋利,破皮断筋,这是“沿口菜刀”美名远扬的主要特点。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探索、钻研,这些技艺要求,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虽说手锤、锉刀、起子、风箱等工具已在技术改造中被机械化所代替,但对工艺要求仍然千方百计地保持其固有的特色。“沿口菜刀”凭着单纯的手工操作和个体经济分散的小本经营,在艰难困苦中渡过了解放前的整整九十六年而不被挤垮,还能逐渐得到发展,正是由于它具有工艺奇特,技术过硬的强大生命力。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与大力扶持下,由十五家生产“沿口菜刀”的个体户走上合作化的道路,成立了武胜县第一个铁业生产合作社,年产菜刀七千余把。在一九六二年建立“武胜县菜刀厂”后,产量上升到四万七千多把。“文革”的十年浩劫中,有些传统工艺遭到破坏,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菜刀厂恢复了生机,一九八三年产量(含各类刀型)达二十五万把,创历史最高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局、商标局于一九七九年十月将“沿口菜刀”正式注册为“沿口牌”菜刀。
“沿口菜刀”一九六一年参加在武胜县举行的地区性同行业的评比名列第一;一九六四年在全省行检名列第三;一九七九年全省行检名列第一;同年在武汉市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评比,参加评比的三十七个单位中,获得第十六名。在这些评比中,大家一致认为“沿口牌菜刀”历史悠久,工艺先进,选材优良,形式大方,锋利耐用。为此《四川日报》曾于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三年五月七日《成都晚报》分别对”“沿口牌菜刀”作了专题报导。给“沿口牌菜刀”增添了新的光彩和荣誉。
欢迎访问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lixiaotai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