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渤海大鼓是沾化县河家村鼓书艺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东路大鼓、京剧 、河北梆 子等 戏曲、 曲艺的旋律融于其中,为滨州特有。 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朴实俏丽,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尤以演唱“三国段”最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变万化,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唱腔时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时而婉转缠绵如流水行云,听起来韵味无穷,绕梁三日。渤海大鼓的声誉不胫而走,在华夏曲坛独树一帜。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集聚天地之灵气于一身的沾化冬枣,恰如这一方水土哺育的敦庞厚朴、勤劳聪慧的沾化人民。上千年来,人与枣一起繁衍生息、患难与共、绵绵情深,形成了意蕴悠长的冬枣文化。当地有关沾化冬枣的奇闻逸事、诗歌词赋、童谣民谚俯拾皆是、处处可闻,尤其是植根于民俗风情之中的冬枣文化异常浓郁芬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沾化冬枣别具特色的文化更是远播华夏大地。
1999年9月15日,沾化县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10月8日为沾化冬枣节。历时5年,沾化县已举办六届沾化冬枣节。
饮食-旧时,素以高粱(或玉米)与大豆的混合面蒸饼子、窝头为主食,歉收年月常以谷子代替高粱、玉米。每餐伴有高粱(或玉米)面粥或菜汤,很少有小米饭。农忙三餐,闲时两餐。富者粗粮细作,穷人掺糠加菜蒸成“谷楂”(弄成圆团一掰为二)、“芑馏”(圆球形),间以粗粮面包菜面子(西部叫“团子”)作调剂。蔬菜以自种自食为主。夏秋间,豆角、南瓜为主,黄瓜、茄子为辅。寒冬季节,白菜、萝卜、豆腐即为佳肴。当地居民喜吃咸、辣,盐渍萝卜和虾酱是常备菜,秋冬喜吃大葱,夏季喜吃大蒜。总览全年饮食,腊月、正月好于平时,农忙好于农闲,麦收多吃面食。招待客人来不及买馒头就包水饺、烙饼、擀面条,只备烟、茶,很少有酒。婚嫁筵席却大讲排场,每席菜肴最少有三大件、六碗、四碟。会亲家、请媒人更为丰盛,宾至,先布好“压桌碟”,有糕点、香茶,供寒暄品茗,然后,上酒上菜,讲求三道饭,饮酒攀谈三四小时之久。建国后,人民生活提高,掺糠加菜者大为减少,逢年过节饮食愈加丰盛。招待客人必有酒、烟、茶和炒菜,面食自不必说。除1960年前后外,“谷楂”、“芑馏”基本不见。80年代以来,普遍以面粉为主食,小米、绿豆、大米为调剂。蔬菜更为繁盛,新增芹菜、土豆、西红柿、蒜苔、蘑菇……不一而足,韭菜、黄瓜较前大为增多,四季皆有。吃饭不但有荤菜,且大多喜吃瘦肉及鱼虾。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家家推磨捣碾,称鱼买肉,置办供品,购买年货;村村组织文娱队伍, 学习排练;店铺结算清理欠帐,民间所有财物借贷各作归还;富人逼债,穷人躲债,直到大年三十。待到正月初一,逼债者停,逃债者归,故春节又称“年关”。腊月三十,家家早起,清扫庭院,贮水满缸,摆好香案,悬挂“家堂”,安置木主。在太阳未出之前,家长持燃香到坟上或通向坟莹的路口作揖跪拜,叩祈祖宗神灵回家过年(俗称“请爷爷娘娘”)。然后捧香回家。往返路上,不回头,不说话,恭谨肃穆。抵家后,将香火插入香案,奉上供品,在门前点放鞭炮后,合家烧纸叩拜。早饭后,家家门上贴好春联,准备好一切过年事宜。请爷爷娘娘的时间,各地有所不同,北部地区有的是腊月二十九日下午,西部地区则有的待除夕下午。晚饭后,室内室外,灯火通明。各在自己的大门口放置芝麻秸或蓖麻秸(有的放玉米秸或谷秸)三束,做成支架,在大放爆竹的同时,点燃支架,火光熊熊。在场老少齐呼:“明儿来,明儿来……”,谓之“叫明”。待草秸将烧尽时,即用草束往家引火,边走边喊:“大葫芦头,小葫芦头,银子钱往家流”、“大葫芦棒,小葫芦棒,银子钱往家扛”、“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来穿袄子”。将火引至灶门后,在大门上放一横棍在地,名曰“拦明棍”。此活动的由来说法有二:一说人民苦于清王朝的统治,盼望恢复大明江山;一说期望新的一年光明来临。但民间的实际活动,却是表露人们急于摆脱贫困希望人财两旺的心情。“叫明”实是“叫命”。除夕夜里,戒律很多。不能随地吐痰泼水,不准打骂诅咒,不许狂言诈语。全家谦和温顺,明灯守岁,及时进香。俗称“坐年”。是夜,富家烟酒糖茶,围炉谈家常,极尽天伦之乐;穷人家儿少爆竹女无花,寒夜绵绵,灯火惨淡,百愁交集,索性早眠。但总在黎明前“发纸马”:女家长烧火煮饺子,男家长率领小儿孙在屋门外点放长串爆竹。接着在天地神龛前烧纸进香,叩拜“家堂”,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孩子分“压岁钱”。至此,一切禁讳放松,共进年饭饺子。“发纸马”有“起得越早越吉利、吃得越多越健康”的说法。有的不到半夜就“发纸马”,叫“抢年过”。有的本来食欲不振,为图吉利也要强吃一碗。泊头、黄升一带,有吃完饺子后牵着骡马向喜神方向(喜神在何方,历书有规定)走的习俗,大车也要朝向喜神方位,名曰“迎喜神”。此日(正月初一),大小便一定要避开喜神方位。过年饺子吃罢,男女各着新衣,以宗亲近远为序,先近再远后庄乡,给长辈拜年。乡亲街巷相遇,惯以“好啊”、“起得早”、“吃得多”、“发财”为祝贺语。除夕晚上,亲门近支凑在一起谈心,平时少有不睦者,多趁此相聚,各得宽慰,不言自了。只要初一早晨能登门拜年,往日的嫌隙,内心的抵牾,都能烟消云散;如即日不登门,平时无隔阂者也会引起猜嫌。初二早晨(西部地区有的于初一下午),各家又焚香烧纸,将祖宗神灵送回坟墓。此时,同宗聚会,由长辈带领,到祖坟上烧纸叩拜,并大放爆竹,以示后人兴旺。自即日起,晚辈携礼物到亲戚家拜年,先后顺序一般是外祖、姑姨、岳父、其他。至初七八逐渐结束。建国后,敬神之俗逐年淡忘,祭祖的形式依然存留,一切禁忌陋习多被青年人突破。“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禁止烧纸烧香,上坟祭祖,相互拜年。“红卫兵”各街头设岗,没收走亲拜年的礼物。连续几年,农村的春节死气沉沉,贴春联者也寥寥无几。“文革”过后,旧俗复苏,但拜年的形式有所不同,除亲门近支仍行叩拜礼外,大多以祝贺问候代替。给亲属拜年的次序亦有改变:除初二照样到外祖家拜年外(有的初一就去外祖家),初三多到岳父家,其余亲属以次后推。另外,春节前后友好聚饮之风方兴未艾,青、中年尤甚。
元宵节-即上元节。民间叫“正月十五”。主要的活动是灯展和烟花。从正月十四开始,连续三晚。儿童们先提灯照遍自己院子的角角落落(以为可照死毒虫),然后走上街巷,
成簇成群,忽集忽散。县境西部有放“铁窝头”的习惯。用生铁铸一空心窝头,尖上留一小孔,座部的针孔插一导火线,由底部装入花药,密闭压牢,点燃后从尖上的小孔喷放黄蓝色火花,持续良久。有的老年以棉油拌合糠皮,一堆堆放于村头路口点燃,曰“放路灯”。春节期间,各村都有扮玩艺的习惯。秧歌、旱船、高跷、龙灯、耍狮子、斗罗汉……千姿百态。元宵节村与村互与联欢,热闹非常。县城附近村庄,多到城内献艺。清末及民国时期,城内商家于各路口扎起过街灯棚,挂满各式彩灯,献艺队伍至此,则以爆竹拦截,敦请耍出套路,活动至深夜不停。日军侵占时,人心惶惶,灯会停止。解放后,农民情绪高涨,文娱活动异常活跃,不但恢复以前的所有玩艺,还增添“扭秧歌”、“小戏”等新形式新内容。1958年以后,文娱活动转入低潮。“文革”期间,一切传统文娱活动,都被视为“牛鬼蛇神”,不准演出。1980年后,不但传统文娱节目有所恢复,灯笼、焰花的式样也更加新颖。县城的彩灯几乎全部电气化,明暗闪烁,璀璨夺目。焰花更是绚丽多姿,有“仙女散花”、“金菊吐艳”、“孔雀开屏”等等,再加各地文娱队的献艺表演,热闹非凡。附近农民多来观光,较远者,有的驾拖拉机进城观赏。至于节日食俗,虽名元宵节,却无吃“元宵”的习惯,大都吃饺子,有的正月十五吃,大多是正月十六早晨吃。
填仓日:农民于新春之始,满怀丰收希望,于正月二十五日清晨,在院子里或大门口用草木灰撒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圆圈,名为“打囤”。然后分别在圈内放置少许五谷杂粮,象征各种作物都囤尖仓满。此俗于农业合作化后消失。
二月二-又称“龙头节”。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即日后,意味着龙开始活动,雨水即将来临。民间趁“龙抬头”之机,争先剃头,叫“剃龙头”。二月二以后,天气渐暖,与人为害的蝎子即将活动。因此,家家户户于此日炒脆豆或煮面豆吃,起名“蝎豆”。寓意将蝎子炒尽煮绝。无论炒或煮,都以大豆与糖(或盐)、香料配合炮制,风味鲜美,极为青少年喜爱。70年代始,各地都有爆花机,蝎豆遂以爆代炒,内放糖精,不再放糖、盐、香料之类。
清明节-系扫墓节。节前数日,家家给先人墓培土整修,叫“添坟”。一是防止风吹雨浸,坟墓自平;二是显示该坟主后继有人。如有人在“绝户坟”上添几锨土,即被视为义举。是日,沾城、下洼一带,从早到晚,提箪托盘上坟祭祖的人不断于野。男性跪拜焚纸锞,奠茶酒,女性多号啕大哭,祭生父生母者尤恸。流钟、永丰以东大部地区,正节不上坟,多在节日的前一天或前几天,节日后上坟者较少。据说,为纪念春秋时期介之推不图功名隐山被焚,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三天不动烟火。节日前一天叫“小寒食”,正节是“大寒食”,后一天叫“末寒食”。其实,民间没有不动烟火的,只是不大蒸大煮,吃大饼卷鸡蛋或鸡蛋咸食者居多。该节日,当地无踏青之俗,荡秋千却蔚然成风。凡有青年妇女的家庭,节前扎起秋千架,届时,姑娘、少妇艳装浓抹,荡腾飘洒,嘻笑戏谑,长辈不予干涉,故姑娘、少妇极盼此节。建国后,城乡各地均有为烈士扫墓的活动,在烈士墓前,缅怀烈士功绩,并敬献花圈以示哀悼。1958年平坟造田以后,“添坟”活动中止,去墓址祭奠的遗风尚存。80年代,筑坟、添坟、上坟活动均有恢复,甚至与昔日无异。至于荡秋千之俗,建国后即逐渐淡漠。
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民间称“五月端午”。据说,为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家家吃粽子,示意将米撒入汨罗江,吸引水中动物抢食,保护屈原的尸体。粽子多以黍粘米合红枣,外包宽幅苇叶,以马兰捆缚,经蒸煮而成。节日间多有江米粽子上市。另以祛邪除毒为意念,在门窗上插艾枝,在儿童的手腕、足腕上结“五丝”(五色线合成)。建国后,此节逐渐不被重视,门窗不见艾枝,结“五丝”的儿童不多。1958年始,粽子绝迹,至80年代方有恢复。
初伏-俗语“暑伏”。是日午饭,家家吃“凉面”。即将煮熟的面条以凉开水过滤后,加入麻汁、蒜泥、黄瓜丝、芫荽末、鸡蛋卤等拌合而食,有的放入酱油和醋。吃凉面象征在酷暑季节不中暑,偶有一年吃不上凉面,将是终身遗憾。
中元节-民间叫“七月十五”,实于十四日过节。此节又称鬼节,家家上坟祭祖,供飨果品。上坟时间不太集中,十三、十四、十五都有,以十四日为多。晚上,向河里、湾塘里“放草芽”。其制法繁简不一。有的用面捏成灯盏放入食油,点燃后置笸罗或西瓜皮内投放水面;有的做些纸人纸马插在笸罗沿或西瓜皮上,并衬以花卉;有的用西瓜皮制成船,在灯盏旁插上纸人,起名“许仙游湖”。“草芽”各式各样,灯火映入水面,辉煌夺目。据传,此活动起于南宋。当时北方人为避金乱随宋南渡后,每至中元节即以此形式祭奠北方的亲人,逐年扩延,到北方变为“放草芽”,并千古流传。建国后,“放草芽”之风逐渐泯灭,上坟祭祖之俗仍在沿袭。
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被视为“团圆节”,奔波在外的人力求回乡。又因正值秋收,被视为“丰收节”。节日间,不饰衣着,只求口福,家家煎炸烹炒,美餐一天。傍晚,在天地神龛上摆好供菜,敬献西瓜、月饼,全家叩拜,道谢丰收。月饼是仲秋节的特具食品,友好相会,亲友互访,必不可少。据传,元代末年,每10家供养一个蒙古人,蒙古人暴横肆虐,人民深受其害。有人在每一个月饼里都放一红纸条,上书“八月十五杀鞑子”字样。群众买到月饼,纷纷议论,认为是天意,即于是日统一行动,将“鞑子”杀绝。以后月饼里的青红丝就是红纸条的象征。此传说虽无事实根据,却一直在民间流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