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

家乡区县: 滨州市滨城区

沾化冬枣
沾化冬枣是果中珍品,被誉为“中华奇果”、“世界第一果品”,因成熟期晚(10月中旬)而得名。个体大,单果重平均14.7克。果皮赭红光亮,皮薄肉脆,细嫩多汁,甘甜清香,可食率达93.81%。富含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70倍、梨的100倍、金丝小枣的20倍,含有钾、钠、铁、铜等多种微量素。1995年获首届环渤海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 。沾化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沾化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把冬枣树定为县树、10月8日为冬枣节。2007年,沾化冬枣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6亿斤,销售收入18亿元。

沾化冬枣,源远流长。枣树是中国古老的果树,品类繁多,栽植历史悠久。据1984年枣树资源普查,仅沾化县就有9个品种,15个类型。这些品类是经过历代先民优中选优而成,正如《齐民要术》“选取好味者留栽之”所言。《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记载:“枣树早在战国时期已盛产于燕南渭北,以后成为华北地区最普遍的果树。”沾化境域,属于鲁西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归属齐国。尽管沾化境域多为渤海退海之地,成陆较晚,但据县内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古窑封土址、西古窑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古窑址、郑家古窑址的出土文物考证,这方土地上早在东周时期已有先民定居,繁衍生息。可见,《齐民要术》、《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两书所言,自然包括沾化境域。县域自宋代置县后,经济、文化等逐渐发展,历经宋、金、元各代,至明代达到盛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开始编修县志。流传至今的沾化县最早的历史文献明万历《沾化县志》(1619年编纂)记载枣类有“小枣、婆枣、灵枣、无核枣、酸枣”。沾化人民长期栽植枣树,积累下丰富经验,清光绪《沾化县志》(1890年编纂)对此作出“枣,土地所宜”的精辟总结。枣逐渐成为地方特产,不但满足本县需要而且外销他地,正如民国《沾化县志》(1935年编纂)记载:“枣为本县特产,有无核枣、金丝小枣、银丝小枣、铃枣、冬枣、帑枣、泼(婆)枣等名,与乐陵枣媲美,出口。”

沾化冬枣是枣之一类,其栽植历史,由上所述可窥见影象。县内民间素有“先有冬枣树,后有沾化县”的俗语,一语破的。沾化境域独立置县始于宋庆历二年(1042年),名曰招安县,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名沾化县,据此推断沾化冬枣已有近千年的栽植历史。

县内还传颂着一段沾化冬枣祖树退燕王的故事。1400年前后,燕王扫北(朱棣即位前为燕王,1399年起兵北平,1402年破南京,当地称燕王扫北。1403年即皇帝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生灵涂炭。一日大军突入县境,人民防不胜防,劫难当头。突然,冬枣祖树上空电闪雷鸣,地上飞沙急起,大军见此,慌作一团,急忙退避,人民免遭一场灾难。从此,沾化人民对冬枣祖树崇为神灵。时代变迁,灾难频仍,冬枣祖树不堪忍受而死。幸喜其孙木历尽沧桑而存活,迄今三百龄,仍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冬枣树是长寿树,寿命可达数百年,甚至超千年。但沾化县濒临渤海,靠近黄河入海口(黄河曾在县境内入海),自古洪、涝、旱、碱、潮、蝗等自然灾害迭加,明清两代有十几次县治几不能存。大灾一来,人可逃散,而树木不能,历经灾难幸而存者万不有一。因此,现存老树三百龄者,为老树之最。至于百龄以上老树,则屡见不鲜,百龄以下老树,古老村庄几乎村村皆有,三五十龄者则难以数计。综上所述,可知沾化冬枣栽植历史之久。

赞美沾化冬枣的诗歌《滨州沾化冬枣三字经》

作者:李保坤 九三学社成员

滨州城,火样红,大冬枣,玛瑙同。地盐碱,人志宏,植冬枣,秀枣城。

大产业,利万农,钱袋鼓,乐百姓。大冬枣,苹果同,挂枝繁,乐融融。

冬枣名,有三称,曰冻枣,摘近冬。苹果枣,香味浓,冰糖枣,甜心中。

果面红,脆生生,赛荔枝,营养丰。氨基酸,十九种,维C富,它称雄。

百果王,是别名,微元素,有奇功。防癌症,养心血,健脾肾,不生病。

食三枣,容颜红,日常食,不老松。沾化县,国家评,第一名,冬枣城。

下洼镇,三A景,原产地,史有名。农家情,游人评,自采摘,自然中。

张王河,景不同,思源湖,枣长城。大水库,有美景,枣研所,品质升。

大市场,分西东,冬枣车,忙不停。建三林,曰作家,曰博士,曰明星。

嫡祖灵,护百姓,子孙树,繁衍众。冬枣王,三百龄,吐新枝,郁葱葱。

结仙果,巧加工,老人食,做寿星。天女崇,游人众,四大园,别样情。

沾化人,科研重,冬枣农,创新性。生产链,一条龙,养加种,循环经。

旅游团,慕其名,游沾化,恋美景。姑娘美,男帅诚,酒菜香,观潮涌。

游仙境,心宽松,欢迎您,来枣城。

 

游梅梅(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