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的卫生医疗事业发展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蒲城县历史上有声望的医生很多,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和医术,或走村串户,或坐堂应诊,救死扶伤,为群众防治疾病。民国时期,全县先后办有私人医院、诊所30多处。但因社会制度所限,有的办起不久即停办或他迁。公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很慢。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县卫生院,是在戒烟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清末民初,鸦片烟在中国泛滥,蒲城县农民种植、贩卖、吸食者甚多。据荆姚张霖澍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自种鸦片收烟土71两;二十二年(1896)收烟土33两,打罂粟种1.6石。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颁布《禁烟法》,要求各地成立禁烟机构。20年(1931),县政府任命赵自超、孙子文为县卫生助理员,负责防疫,兼管禁烟。因政府重视不够,成效甚微。24年(1935),省立戒毒院又任命赵自超为蒲城县戒烟所(后称“调烟所”)所长,所址设尧山书院。赵自超对戒烟事宜一度甚为重视,但由于县政府对此项工作漠然置之,加之县城内和兴市镇几家大烟商阻挠捣乱,致使戒烟工作无法开展。28年(1939)省卫生署又派丁绍周为蒲城县调烟所所长,开始收容烟民,服用药物,进行戒烟。29年(1940)县政府改调烟所为卫生院,从此,蒲城县才有了公立医疗机构。33年(1944),县民政科又在兴镇办了一个卫生所。
蒲城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下,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行政组织 卫生工作初归第三科管理。1952年5月,县人民政府将分管教育、卫生的第三科正式改称“文教卫生科”,城关、兴镇、党睦、孙镇、罕井、广阳6个区各设文教卫生助理员1人。1955年3月,县专设卫生科。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后,成立文教卫生部(4月改部为局),内设卫生股。1960年7月设卫生局。1961年蒲、白、澄三县恢复原建置后,8月又并为文教卫生局。1964年8月再专设卫生局。“文化大革命”中,卫生局机构瘫痪。1968年,学“灵宝经验”,成立医药卫生服务站。1970年,成立卫生管理站,10月成立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1976年10月,恢复卫生局至今。
1949年5月至1963年,先后设立县卫生院(1960年改为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并相继设立8个地段医院和22个乡镇卫生院,以后又设立中医院和康复医院。1990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院所68个,卫生工作人员3000余名(其中医士以上人员1122名),病床932张,平均千人有医生1.67名、病床1.38张。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费用137万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3.5%。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基本形成。地方病和传染病有的得到控制,有的基本绝迹。妇幼保健、职工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医学会、中医学会等卫生科研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卫生工作者协会的活动也较为活跃。
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引起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关注。1979年10月,省卫生厅确定蒲城县为全省卫生重点县之一。1979年10月到1982年底,省、地、县共投资158.7万元,卫生局自筹资金51万元,扩建房舍、购置器械、培训护士,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三年中,全县共购置医疗器械1529件,基本解决了各医疗单位器械的使用需要。
1982年11月29日,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订支持初级卫生保健项目文件。规定: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蒲城县和四川灌县、广西武鸣、浙江萧山、天津蓟县、辽宁金县等6县给予60万美元,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1983年5月,县卫生局副局长赵勤学随同国家基层卫生考察组访问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了解这些国家医院状况和卫生服务管理办法。这是蒲城县卫生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出国考察。同年7月31日~8月4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短期顾问尼丁·克里斯特博士一行,对蒲城县卫生工作进行详细考察。参观了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卫生学校以及党睦、永丰医院、城关镇东街产院等单位。12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定蒲城县为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1984年元月,县卫生局派代表参加卫生部召开的全国4个初级保健合作中心及6个卫生示范县情况交流会;2月20日,成立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领导小组;6至7月,领导小组派代表参加卫生部举办的教育方法和服务管理学习班,为搞好卫生示范县奠定理论基础。1984年,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共同商定分配给蒲城县价值52280美元的物品、器械,为卫生示范县建设提供物质基础。1985年8月,尼丁·克里斯特再次来蒲城进行为期4天的技术咨询服务,对县医院、防疫站、卫校、药检所、永丰镇卫生院、永丰村卫生所、孙镇地段医院、妇幼保健所、中医院、东街产院等10个卫生医疗单位进行考察、指导。
1987年,全县开展创甲级村卫生所活动,有效地改变农民医疗卫生状况。同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办农村产院,基本解决了孕产妇的住院分娩问题。1988年和1990年,全县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进一步改观。[16]
截止2012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30个,床位169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45人,卫生防疫人员143人,乡村医生943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医院综合住院楼和中医院医技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557503人(份),59500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办理孕妇免费分娩卡7526份,补助资金458万元;为1840户农村居民发放大病救助金786万元。为19种特殊慢性病患者补偿资金854.72万元,为54306名0~6岁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医疗肺结核病人212例,为132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612526人,参合率96.92%,较上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获得补偿参合人数57.14万人次,补偿费用1.16亿元,享受万元以上者765人。获得“全省新农合制度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实施了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乡村两级统配药品1353个品规。

APP(2014-11-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