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方言属北方方言陕南方言区。因受历史上迁入境内的南、北方人语言溶融及邻县方言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洋县方言。以县城关镇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虽声、韵母和语法结构基本相同,声韵配合也大体一致,但声调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方言多落降,沉稳。
县境内各地的语言有明显的差异,大体可分为酉水区、华阳区、汉江南岸丘陵区、谢村区、洋洲镇(城关镇)等五个方言小区。酉水区以桑溪、秧田为代表,明、清时期由湖北省西北地区前来的移民较多,方言内南荆襄语言较重;汉江南岸的黄家营、黄金峡、石关、草庙等地,多数是从四川东部迁来的移民,含有较多的四川音韵。谢村区的马畅、胥水、汉江南岸的二龙、草庙西部,偏重城固县口音。华阳区略带留坝县、太白县语音。谢村区东部及洋洲镇(城关镇)汉江区的平坝乡、村,多系从关中迁入的移民,方言内含有较多的秦韵,发音短促,干净利落。
一、语 音
洋县话共有26歌声母(略)和38个韵母(略),其中开口呼的有15个,齐齿呼的有10个,合口呼的有9个,撮口呼的有4个。按照如下排列:(嘿嘿,以后再排)
二、声 调
洋县话分为四个单字调,分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和普通话相同,但声调的实际读法,却与普通话达不相同。其特点是阴平向下轻且短,阳平抬头快到点,上声从高向低降,去声高平能伸延。如:“刘、团、成、员、全、红”6个字在普通话和洋县话中的阳平读法相同;“胜、正、利、唱、气、戏”6个字在普通话中读去声,洋县话读阳平声等等......
三、书写和音 洋县方言有文白两读,即书面语和口头语,如“尾巴”一词,书面语读[wei ba],口头语读[yi ba],“国家”一词,书面语读[guo jia],口头语读:[gui jia]等等。
洋县方言中还保留着一些古语部分(主要是古汉语里面的一些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如:“咋不言[nian]传?(为什么不说话)”,“玄乎(差一点)找错了”,“与(和)你无关”等等,而古汉语中的名词保留较少。
口语中的爱称的单音词重叠,以及在名字的尾字前附加“老”字,表示亲昵,喜爱,早口语中表现较多。如小孩的名字尾字是“宝”就称其为“宝宝”;叫红梅的就称“梅梅”,叫小兰的就称“兰兰”等。境内东部、北部的丘陵、山区,常常在名字的尾字前附加“老”字,如把名字叫“富贵”的称“老贵”,把“张洪”称“老洪”,叫“李凯”的称“老凯”等等。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的逐步普及,口语同书面语相互渗透,比较文雅的词语逐渐替代了粗俗的口头语,大量政治、经济、文化新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语言。特别是青少年,书面语渗入口语较为突出,洋县话接近普通话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四、词汇 洋县的方言构词结构规律,具有如下的规律:
1词素变序:有些复合词,词义与普通话相同或相似,而词素次序相反,比如普通话的“整齐”“热闹”“喜欢”,在过去洋县话却读作“齐整”“闹热”“欢喜”。
2词音变异:词义与普通话相同,读音却不一样,如普通话的“二”在洋县的槐树关、石槽一带读作“诶(音ei)”,普通话的“的”在洋县马畅一带读作“地(音di)”,造句如:这个位置是我地,你地呢?(哈哈,是不是很搞笑?)
3词根重叠:用来增强语气和程度,比如:“热乎乎”“湿淋淋”“干巴巴”“硬邦邦”“昏昏沉沉”“结结实实”等。
4同义异形:词与普通话同义,而词形不同。如普通话的“工具”洋县话叫做“家私”;“昨天”洋县话叫“沿个儿”,“昨晚”叫“黑牙”,“衣服”称作“衣裳”,“爸爸”称作“大大”或者“爹”等等(这些是过去,现在基本上消失了,不排除乡下)
5古汉语词的异义:如,“非好”、“非富”,在普通话里,“非”就是“不”或者“不是”的意思,“非好”“非富”即“不好”“不富”,但是,在洋县话里面,“非”却转化为表示轻度加深、超出一般,即指“特别”“很”的意思。“非好”就是“特别好”,“非富”就是“很富”,“非快”就是“非常快”、“非胖”即“十分胖”等。
6词根加儿化韵:加儿比较广泛,如:“一会儿”“那个儿”“明个儿”等。
7词音相叠:这个是洋县话构词的主要形式之一,例如:“馍馍”“看看”“唱唱”“聊聊”“洗洗”“晒晒”等。
8词根前后加词缀:如:“砖头”“心头”“石头”“车子”“傻子”“椽子”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增强语气和感情色彩的,比如:“老哥”“老弟”“少说”“少问”等等。
9数词缩语:比如把夏天的五、六、七月,称为“五黄六月”把冬季的十一、十二、一月,称为“十冬腊月”等。
五、 基本词汇
洋县方言词语,大体按八类选排(方言,大家不要笑,不然老凯我就不写了,嘿嘿) 1。时令、自然类
而头 er tou (太阳)
光光 guang guang (月亮) 白雨 bei yu (雷阵雨) 冷子 leng zi (冰雹) 闪天 shan tian (闪电) 漂雨 piao yu (风向雨) 打雷 da lei (雷鸣) 淋雨 lin yu (数日黄梅雨)
虹(音僵)jiang (彩虹) 黑伢 hei ya (昨天晚上) 见天 jian tian (每天) 一哈哈 yi ha ha (一会儿) 卖眼 mai nian (转眼) 二回 er hui (下一次,槐树关一带称“诶会,音:ei hui”) 前儿那 qiao'er na (前天) 后儿个儿hou'er ge'er (后天) 今个儿 jin ger (今天) 明个儿 ming ger (明天) 外后儿 wai her (第四天) 一晚夕儿yi wan xer (一个晚上) 丈乎儿 zhang her (现在)
那个儿 na ger (刚才) 这个儿 zhe ger (这时候)
2。动、植物类 犍牛 jian niu(阉过的公牛)
伢猪 ya zhu (公猪) 青猪 qing zhu (阉割过过的公猪和母猪) 獗猪 jue zhu(专配种的公猪) 奶结 nai tbir(已阉割过的母猪) 伢狗 ya gou(公狗) 长虫 chang cong(蛇) 麻野窕ma ye tiao(喜鹊)
须须 xu xu(麻雀) 蚂螂 ma lan(蜻蜒) 明火虫ming huo cong(萤火虫) 蛛蛛 zhu zhu(蜘蛛)
虼蚤 ge zao(跳蚤) 臭蛛蛛chou zhu zhu(蟑螂) 牵拐拐qian guai guai(啄木鸟) 蚰蜒 you yan(蜈蚣) 蚂蚱 ma za(蝗虫) 末子 mo zi(蚊子) 臭虱 chou sei(臭虫) 蛐蟮 qu shan(蚯蚓)
知了 zhi lao(蝉) 老鸹 lao wa(乌鸦) 蚧蝻 jie dou(蟾蜍) 黄蚂骨蚪huang ma gu dou(小蝌蚪) 包谷 bao gu(玉米) 红苕 hong shao(红薯) 洋芋 yang yu(马铃薯) 海柿 hai si(西红柿) 梨瓜 li gua(甜瓜) 粟谷 bu gu(小米) 黄豆 huang dou(大豆) 3.人品、称谓类
男人 nan ren(丈夫,也指男性人) 女人 nv ren(妻子,也指妇女) 乡里人xiang li ren(乡村农民) 大夫 dai fu(医生) 先生 xian sheng(教师) 泥水匠ni sui jiang(泥工) 木匠 mu jiang(木工)
咱 za(我,县城以东地区又呼zai“仔”) 手艺人shou yi ren(具有手工技术的人) 冷娃 leng wa(做事不动脑筋的人)
尖尻子jian gou zi(坐不住的人) 二球 er qiu(二杆子人二百五) 冒日鬼 mao ri gui(说话做事鲁莽的人)
不够成色 bu gou cheng se(脑子不发育不健全,缺乏智慧的人) 口片嘴大夫 pien tsui tai Fu(说漂亮话,不做实事的人) 懒干手 lan gan shou(懒惰的人) 半吊 ban diao(说话、做事没分寸的人) 奸货 jian huo(不肯出力,偷轻避重的人) 逛三 guang san(游手好闲的人) 骷髅 guu lou(常赌博的人) 瓜货 gua hUO(傻瓜) 充壳 cong ke(说假话) 贼娃 zei wa(小偷,又称三只手sarl t i ou) 绺娃 liu wa(扒手)
殃人 yang ren(捉弄人) 殃殃人 yang yang ren(爱说趣话的人) 假壳 jia ke(行为漂浮、不稳重的人,又称tai t au) 半罐 ban guan(一知半解) 栽娃 zai wa(对聪明、机灵和调皮入的佯称)
卷二十九社会
手巾 (洗脸巾) 搌布 (抹布) 便饭 (家常饭) 蒸饭 (大米做的干饭) 剩饭 (未吃完的饭,又称“陈饭”)
稀饭 (用米或玉米做成的糊状饭) 擀面 (手工擀成的面条) 扯面 (用手撕扯的面条) 臊子面 (调入以肉末为主加调料炒菜的面饭)
面皮 (用大米浆蒸成的食品) 锅盔 (烙饼) 蒸馍 (馒头) 油花馍 (花卷) 果子 (麻花) 枣糕馍 (以枣子、白糖、面粉为原料制作的馍,别称糕子馍) 炕炕馍 (用菜油、芝麻和面粉制作的在鏊上烘炕而成的馍) 拌汤 (用面粉加少量水搓成小咯咯或细粉状制作的沫糊饭) 浆水菜 (把青菜煮成半熟,压干加酸水在瓮或罐盆内泡制的菜) 菜豆腐 (用大豆浆、大米和青菜制作的稀饭) 打点 (吃早点) 吃零碎 (吃零食) 坐席 (又称“吃席指赴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