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名人---马金凤

家乡区县: 山东省曹县

马金凤 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东关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其父崔合利是当时颇负盛名而又穷困潦倒的艺,他艺名“花蛾子”,绰号“盖九州”,她6岁跟父亲崔合利学唱河北梆子。1930年乞讨到河南开封拜豫剧名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唱豫剧。9岁时曾被卖入开封卢殿元戏班,更名为卢金凤。被赎出后随继父姓,改名为马金凤。1939年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剧团 ,后转为河南省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4年并入商丘专区实验豫剧一团(现洛阳市豫剧团前身)。
作为一个杰出的戏曲演员,除了其他方面的艺术造诣之外,唱腔美是观众折服的重要因素。马金凤不但有着精湛的表演艺术,而且练就和保护了一副“金嗓子”。她以高亢、清脆、甜美、朴实等特色,形成马派艺术而著称于世。1956年以来,马金凤曾先后四次率领洛阳市豫剧团进京演出,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得到高度评价。作家老舍看这她的演出后,曾欣然赠诗赞美:“大众喜颜开,洛阳金凤来,打朝嘲笑谑,挂帅夺风雷。歌舞全能手,悲欢百练材。长安春月夜,鼓板绽红梅。”如今她年过八十,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唱腔韵味和演出风采不减当年。
然而,她的金嗓子决非天赋,而是从痛苦的煎熬中得来。在她少年时代,嗓子并不好,也没有忘记被戏霸踢下台头部留下的那块伤疤。为了练腔,她抱着水罐扣信脸面高喊,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天长日久,她的前额竟被水罐边沿磨破了皮,形成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九年,终于练出了一副金嗓子。她深有感触地说:“我把嗓子看得比命还珍贵,因为嗓子就是我的武器。”
马金风最懂得艺术生命价值,因而也就特别爱惜和保护她那来之不易的金嗓子。她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宴会,也经历过饥渴难熬的日日夜夜,喜怒哀乐,成功与挫折,都没能使她稍有松懈,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不但烟酒与她无缘,就连稍带刺激性的食品象鸡鸭鱼肉、冰糕汽水等也不食用。她最常吃的饭食是镘头、绿豆小米饭,最多加几个荷包蛋。为了保护嗓子,她对等身体简到了苛刻残酷的地步。
马金凤所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不仅仅是因为她有甜美的唱腔、高超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她有着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关系以及一贯身体力行的戏德。五十多年来她一直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那里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在为人民演唱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着演出水平。
年逾古稀、儿孙满堂的马金凤,论地位,她任着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副主席、洛阳市政协副主席职务;讲待遇,她有着优厚的工资,是一般人所不可比拟的。她完全可以脱下戏装,轻轻快快守在儿孙跟前颐养天年了。在苍穹翱翱鸣唱的金凤凰一旦圄于笼内便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当豫剧五大名旦众姐妹相继退下舞台的时刻,她仍保持着充沛的热情和艺术的青春,把能为群众演出视为最大的幸福。近几年来,她和她的学生进山村、下工厂,喜讯频传的大河上下留下她的足迹,硝烟弥漫的边防前线留下她的 身影,虽八方奔波,风尘仆仆,却兴致不减,甘之如饴。
跨入21世纪,马金凤以80岁的高龄,又重新排演了她的拿手戏《穆桂英挂帅》,这出戏的重排在剧本、唱腔、舞点和导演手法上都作了重大改革,演员阵容强大,马金凤不顾年老体衰场场参加排练,并在北京保利剧场连演十场,观众场场爆满,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在全国又利起了一场马金凤热。马金凤说:“我还要在全巡回演出80场,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演一天。”
经70年的舞台实践和不断革新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帅旦”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这三出戏全部拍成了电影。剧中主要唱段,以及《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等剧中的唱段多次灌制唱片和录制盒式磁带发行。并曾多次进北京和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被当代誉为“洛阳牡丹”,并享誉海内外,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曾多次荣获戏曲会(调)赛演员一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现仍担任洛阳市豫剧团团长,属老一代中惟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

1哲(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