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庆云县小简介

家乡区县: 山东省庆云县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地处(山东河北)两省、(德州,滨州,沧州)三市(盐山,海兴,乐陵,阳信,无棣)五县交界,北靠京津,南依济南,毗邻天津、黄骅、滨州三大海港是连接华南、华北、东北和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处国务院的环渤海经济带内,素有进京门户、山东北大门和德州“桥头堡”之称。总面积502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辖1个街道、4个镇、4个乡。县域面积502平方公里。庆云夏属兖州,秦属齐郡,于隋开皇六年置县,历史悠久,人文灿烂,既有齐鲁文化的儒雅仁爱之风,又有燕赵文化的慷慨豪迈之气。庆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4℃。是山东省的“改革开放试点县”和德州市的“放开搞活试点县”。在对外开放上,与天津红桥区联合建设了我省第一个“飞地经济”——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韩国马山自由贸易地域管理院、天津临港经济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了航天科技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4家央企业。

庆云拥有不少的特色产品。

金丝小枣是庆云传统特产之一。其栽培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振兴于当今。位于邑内周尹村的一株1400余年的老枣今仍青荫红果;集中在周尹、程家、卞家及邓家、姚家、坊子村一带的已有几百年树龄的老枣树接近千棵。经过几千年的栽培选育,境内枣品种多达到30多个。[8]

崔口烧鸡始于清代,选农家散养草鸡,以陈年原汁鸡汤卤煮,经熏制而成。其特点是色泽金黄、咸淡适口、肉质细烂,味道香美,为设宴摆席时的佳肴,走朋访友时的佳品,风味独特,远见闻名,供不应求。[9]

尚堂扒鸡在德州扒鸡基础上改良而成,选用农家草鸡,采取传统的烧、熏、酥、炸、卤等多种工艺。将健康的活鸡宰杀、沥血、褪毛、掏净内脏,加工成白条鸡,然后盘为坐姿,口涎双翅,凉透,周身涂匀糖色,用沸油烹炸,再按照鸡的老嫩排入锅内,加入食盐、酱油、原锅老汤及砂仁、丁香、肉蔻等作料,分别以急火和文火烧6到8小时,起锅凉透即成。[10]

德州驴是中国五大优良驴种之一,以庆云县为中心、宁津、乐陵、滨州市的无棣、惠民等县也有饲养。[11]草帽辫产于庆云县大靳、板营、常家等地,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产品以洁白、匀净、板平、边齐等为特点。可加工成草帽、提篮、纸篓等。[12]

庆云县大葱种植重点在徐园子乡,因土质优良,灌溉便利,种植传统悠久,其品质优良,辣味稍淡,微露清甜,脆嫩可口,葱白长,易久藏。[13]

庆云拥有很多具有历史贡献的名人。

蒋临照(1824~1869年)字普斋,号玉衡。庆云县蒋黄邱人。少年时代开始习武,特别善于骑射。[14]

马龙潭(1857~1940年),字腾溪,庆云县中马村人,系清封振威将军马奇峰之次子。马龙潭,少年好习文武。光绪三年(1876年),承袭云骑尉世职,并奉皇帝诏令,入京读书两年。[15]

吴钟(1732~1822年),字弘升,回族,庆云县严务乡后庄科村人,生于武术世家。八极拳创始人。据《吴氏家谱》记载,吴氏家族祖籍今安徽歙县人。明永乐三年(1405年),因高祖吴荣特授河间府沧州盐运分司,遂全家迁至河北省沧州市。至明万历年间,吴氏第六代吴师孟落户后庄科村。[16]

崔旭(1767~1847年),字晓林,号念堂,庆云人。崔氏为庆云望族,历代为官。崔旭之祖崔机,是清康熙年间武举人,官至江淮领运都司;其父崔大本,考至诸生;弟崔旸,靠中举人,官至甘肃安化知县。[17]

王佐(1384~1449年)字孟辅。其先世本淮北人,元代徙居武清,明初迁至庆云县三王村(前王、中王、后王)。明永乐九年(1411年)中举,入太学,遂贯通经史百家,精于理财之道。明永乐十五年(1418年)任史科给事中,以奏对详雅,仪表端凝,有大臣体,博得皇太子青睐明英宗时为户部尚书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土木镇)之变中遇难,赠少保,官其子道户部主事。成化初,谥忠简。[18]

李之仪(1038~1117年),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北宋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北宋著名词人,是宋哲宗时户部侍郎、御史中丞李之纯的堂弟,苏轼好友。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50卷,《姑溪居士后集》20卷,《姑溪题跋》2卷。[19]

李之纯字端伯,古属沧州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人,李之仪之从兄。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究其端,乃起于出婢之口。之纯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庆云县志》里记载工部尚书李之纯等八位庆云籍的名人,供奉于明朝的庆云县城“乡贤祠”内。

刘业村(1855-1929),字唯斋,号业村、梦庄道人,庆云县崔口镇崔东北村人,清光绪贡生。斋堂为醉石山房、听雨草堂、垕山堂等。先生姿性颖异,妍雅博物,早年弃举业,躬耕闾里,醉心翰墨,诗书画印皆善。诗法晋唐,有《能耐轩诗草》传世。

其中尤以《咏庆云八景》流传最广。诗云:

溟蒙烟云暗棣城,船泊鬲津夜色横。

雁滩渔歌斜照晚,龙冈岚影晓天晴。

晨听东岳钟三扣,暮聆西山笛一声。

杏岸红云迎旭日,月沽春水涨初平。

刘格平(1904年8月--1992年)回族,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堤东村人。1923年2月,主持建立了津南地区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大堤东支部。1925年12月,和中共早期党员张隐韬一起发动领导了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这是在我国北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向北洋军阀打响的第一枪。1926年7月,经天津党组织负责人于方舟、李季达介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9月,受党的派遣,到津南地区发展党组织。他是津南党组织的创建人,先建立了直隶沧县二中、省立泊头第九师范和家乡大堤东村等党支部,后又在吴桥县莫家场、沧县杜生、河间县张寺营、庆云县杨庄子、宁津县长官村等地建立了党组织。1927年3月底,在大堤东刘子芳家中,他以中共津南特派员的身份,主持建立了中共津南特委,并任特委书记。期间,注重加强领导和团结各县党组织,积极扩大党的队伍,建立武装,积蓄力量。1934年4月,在领导庆云县罢河工斗争中被捕,渡过了漫长的狱中生活。1944年4月出狱后,经渤海区党委派遣,到天津开展工作。同年8月,中共天津市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书记。他还组织了天津市救国会,任主任。期间,通过读书会、办刊物等形式影响和联系周围的群众,在各阶层开展爱国教育,还通过回民亲朋和老一辈世交关系做一些上层人士的工作。1944年10月下旬,回到渤海解放区。同年年底,调山东分局工作。后到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组织建立了山东省回民协会,并任主任。

刘存智1924年出生直隶庆云(今属山东庆云县)庆云镇魏家洼村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连指导员、旅侦察通信队政委,东北野战军团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副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团长、副师长,桂林步兵学校副校长,要寒区司令员,桂林陆军学校校长,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刘存信1926年出生于庆云(今属山东庆云县)庆云镇魏家洼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鲁豫军区连副指导员、东北野战军团直属队协理员、第四野战军营教导员。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1949年在改编起义部队工作中立大功。1952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后历任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团长、师长,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长,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政委。是中共十三大代表、互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范普权山东庆云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天津市赤色工会工委会委员,庆云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冀鲁边区游击队支队政训处长,政治部主任,中共冀中第二地委宣传部部长,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部长,河北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北军区民运部长兼军区合作总社分社主任,省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政治部民运副部长,宣传部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群工部部长,北京卫戍区副政委,山西军区副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筱俊亭原名张俊亭。评剧筱派青衣兼老旦的创始人。1921年生于天津,直隶庆云(今属山东)人。九岁拜蹦蹦戏老艺人为师学艺。十二岁入白玉霜评剧团。后在天津、河北、东北等地搭班演出。1952年参加锦州评剧院。1954年入辽宁评剧院二团。1959年后历任沈阳市评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沈阳市文联、中国剧协辽宁分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擅用低音域,对评剧青衣、老旦唱腔有发展创造。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井台会》、《杨门女将》、《母女俩》等。有《筱俊亭唱腔选》。2013年11月4日早晨,因病在河北廊坊去世,享年92岁。

张朝忠,男,汉族,1920年3月5日生,山东省庆云县尚堂镇东郎坞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15师冀鲁边游击31支队2大队副官,津浦支队第2营7连政治指导员,山东纵队特务2团2营副政治教导员、副营长,八路军第115师1旅3团连长,鲁南军区第3团2营营长。参加了泗水城、津县、滕县、邱县等战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2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

张炳炎(1934.10.14-)。舰船工程专家。山东省庆云县人。1960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七0八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的总设计师和研发者,他是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研究设计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权威性的专家,为我国的舰船和海洋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冠英(1913年——1964年6月)原名刘兴华,庆云县前官村人。1934年,积极参加了马颊河罢工斗争。罢工斗争失败后,到汾水王村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抗日救国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边区救国会宣传队队长、三十一游击支队司令部书记处主任、沧县九区区长、盐山县四区(即羊二庄区,今黄骅市羊二庄镇、黄骅港、中捷农场及黄骅市旧城镇东部、南排河镇南部,海兴县赵毛陶镇东北部、苏集镇北部、小山乡北部、香坊乡刘庄子村)区长、沧县县长、盐山县县长、专署行政科科长、新海县(后改为黄骅县)县长等职。他带领抗日武装多活动于边区沿海一带,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赵村事件:一、第一次大赵村事件,即抗日民主政府盐山县长杨靖远1938年两次攻击大赵村牺牲案;第二次大赵村事件,即1943年6月30日黄骅被刺案。一次战斗中,负了伤,伤愈,调任二专署副专员。后曾任渤海区第四专署秘书主任,第一、三专署财政处副处长,第三专署副专员,华东人民革命大学行政处长、校党委委员等职。

全国解放后,调往北京,历任中央民族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务长,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民族室副主任、政法司司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务。

1964年6月4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叶子(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