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息。公元前十一世纪,晋灭赤狄部后置铜鞮邑,秦为铜鞮县,北魏时属并州乡郡,隋初设上党郡,宋初建威胜军,元初称沁州,辖武乡、沁源两县。民国初年废州改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太岳专署。1946年沁县解放,属晋东南地区行署领导,1985年市管县体制后隶属长治市。沁县县城为历代州署。沁县地处晋东南北部,东有巍巍太行之险,西有苍翠太岳之固,白晋路贯穿南北。是北控太原、南扼潞安的咽喉重镇,自古就有“冀州门户、潞泽咽喉”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山西有名的米粮仓,沁州黄小米名扬天下。
1938年3月15日,八路军总部进驻沁县小东岭,3月24日朱德总司令在小东岭召开东路军将领会议。1938年4月,日军九路围攻晋东南,占领沁县城,八路军总部离开沁县,5月下旬又回到沁县,进驻南底水,直到1939年7月才离开。从1938年3月至1939年7月,沁县成为八路军和东路军的指挥中心,也是决死纵队和山西牺盟会的领导机关驻地。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现留有小东岭八路军总部旧址,后沟新华日报旧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沁县就以出兵、出粮、出干部而著称。1949年,太岳区从沁县抽调了120多名县、区、乡级干部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二大队,南下福建接管政权,为福建的解放和建设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沁县人民为中华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缅怀革命先辈,弘扬太行太岳精神,现在沁县建有牺盟会和决死纵队纪念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