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沁县曾出过一名人,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人称吴阁老,由于其刻苦读书、恪守清贫、诗礼传家,对沁县人影响极大,造就了沁县人勤奋好学的家风。沁县人极爱吃干馍,过去孩子在书房(学校)考了好成绩回来,给5分钱买一个干馍,那是最高奖励。我知道那时一般家庭,孩子问家长要5分钱是很困难的事。夹肉是不可能的,那已奢侈之至,寻常见不到,我知有肉夹馍已是参加工作多年以后的事,孩童时烧饼还可夹肉那是闻所未闻。
沁县干馍的特点是存放三至五个月脆香味不变,这是沁县人自夸的,实际上不可能,怕是放几天脱水之后,保存期长些,干透了自然脆。不过我们单位有几个货,一到沁县就买一、二十个,说好吃、耐嚼、坏不了,不用问不是沁县人就是在沁县呆过,这饮食偏好就是一个习惯。我局一老科长,浙江人,从上海交大毕业分配到长治工作,晚餐面条,这家伙愣是等着不走,说还没吃饭,原来南方人以为不吃大米就不叫吃饭,真是咄咄怪事。
沁县干馍是有来头的。相传约1400年前的隋朝末年,杨广荒淫无道,听信谗言将大臣李渊赶出长安贬为晋阳留守。李渊前脚出长安,贼臣杨林后脚追杀,要将李渊全家斩尽杀绝。追至沁县时,李渊率领儿子和随从人员同杨林浴血奋战 ,终因寡不敌众,被杨林兵马围困在沁县月岭山上。山下徐村的徐茂公听说后,率领徐村的百姓前去助阵,击败了杨林。李渊奋战几日兵困马乏,饿得昏头眼花,徐茂公见此情况急派百姓支锅做饭,可是锅、碗、灶具全被打的粉碎,皆成瓦片。于是徐茂公让大家垒好炉灶,将和好的面团揪成小剂制成小饼贴在锅片上,放入灶中烤成干饼,送给李渊士兵们充饥。李渊吃后感觉喷香、酥脆,便问徐茂公这叫什么饼子?徐茂公说,此饼无油无盐,是用小火干烤而成的,就叫“干馍”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