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之乡

家乡区县: 盐城市亭湖区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双脚终于踏上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他激动地在自己的游记里这样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盐城,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纂修的《盐城县志》记载:“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其实在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之前,它不叫盐城,而叫盐渎。渎者,小河也;盐渎者,盐河也。这样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后,流传着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这里有一条川流不息的运盐的河,因为盐河而有了盐渎县;因为是产盐的县城,建县之始,仅设盐铁官,不派县丞。当初,全国沿海有29个县,仅有盐城和堂邑设了盐铁官。在那个年代,盐铁之重,重于泰山。见之于史书的第一位县丞是孙坚,他是三国时吴王孙权的父亲。

      黄海之滨有着富饶的海水资源,是大海托出了一座盐城,是大海养育了千百万的盐民。盐城的水是咸的,土是出卤的,扑面而来的风是涩的。翻开盐城的历史,我们感到它的“盐分”太重了。

 

      当你有一天走进苏北历史文化名镇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走进北极殿,你会感到与元末盐民领袖吴王张士诚贴得那样近,因为他当年和18位好汉在这里揭竿而起;栖身白驹场的施耐庵耳濡目染了盐民的悲欢离合,见识了一代豪杰的怒发冲冠,他不能不奋笔疾书《水浒传》……
微风细雨中,漫步204国道――当年的范公堤,远眺大海东去,你对曾经在东台西溪当过盐官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盐民出身的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思想,就有着很深的海盐文化的烙印。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曾就范公堤写下不少诗篇,歌颂范仲淹的功绩……

       出生海边,很幸福。

有块肥膘(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