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峡位于潮基乡北部、林溪乡南部,地处瑞湖公路边,总面积8.2平方公里。卧龙峡风景名胜区以“诸葛村”、卧龙峡谷为主体,是人文、自然景观兼容并重、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卧龙峡历史悠久,保存有南北朝时期的岩刻、千年银杏树,是浙南地区诸葛亮嫡系后裔最大的聚居地,文化积淀深厚。卧龙峡,空气清新,植被良好,水质优良,水源丰富。
潮至桥和跨步山的故事:很久前,潮基这地方发生过一次大旱,谷粒无收,百姓饿着肚子,家家啼哭。一日,有位穿白衣的仙人来到这里,看见这样悲惨,就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向海龙王求雨。那海龙王沉下脸说:“你要我去那里降雨,没这么容易!你回去叫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送一对童男童女来,若做不到,不要怪我无情。”白衣仙人气愤异常,但又不敢发作,只好再向他恳求说:“龙王,何必这样呢,你若去降了雨,救活百姓,百姓会永远感谢你的恩德。”龙王只是摇着头讲:“限你三天时间,送来童男童女,若不送来,不会给他们好看!”白衣仙人回去后,日夜担忧。他怎忍心让两个童男童女白白送死呢?这里龙王眼看三天限期已到了,还不见有童男童女送来,龙王气得咬咬牙说:“这些刁民不给点颜色看看,怎晓得我老龙的厉害?”当夜,龙王就行了一阵大雨,开始百姓个个都快活得跳起来,哪晓得雨越落越大,百姓慌了。没多少功夫,山里洪水冲出来,飞云江潮水满上来,房屋连人带水被冲光了。白衣仙人眼看有百姓受难,头发都愁白了,他赶紧去向其它仙翁求救。一位仙翁讲:“要制伏龙王,必须造座石桥,桥下埋一对童男童女,才能永远阻住洪水和潮水。”白衣仙人向他道了谢。大水退后,他造了一座石拱桥,把自己分身变作童男童女埋在桥下。从这以后,最大的潮水涨到这里都停了。后人就给这条桥起名叫“潮至桥”。当时那白衣仙人走过的山,取名叫“跨步山”。他走过的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脚印,至今还依稀可见。
“峡雄谷秀、美不胜收”的卧龙峡水清得可爱,山绿得可爱。她逶迤千余米,两岸青山如黛,琼崖如削,美不胜收,俨然天然画廊,真是江南的九寨沟。为什么要将其命名为卧龙峡?第一是因为峡谷的形状如卧龙;第二是因为贾岙是诸葛亮也就是卧龙先生子孙的聚居地,借此表达对祖先怀念、崇敬之情。三是因为峡中出现一条长300米、宽40厘米形似卧龙的白色岩石层,卧在溪床之中。
卧龙峡有两个特点:一是景观众多,亦美亦奇;二是拥有天然环形游道。幽奇的卧龙峡,谷长深阔,两侧山上茂林修竹,崖壁多崛。谷中溪水潺潺,潭瀑迭布,奇岩怪石令人眼花缭乱。谷口一泓碧水形成一汪“天然浴池”,横亘山麓,给了四海宾朋一个“开门喜”。蜿蜒约6000米的卧龙峡之中,有着仙桥墩、龙人洞、白虎崖、白虎潭、玉女池、铜雀台(戏台坦)、溅虹峡、八赴潭、闺子潭、赤壁坦、龙井潭、畚斗潭、葫芦潭、瓜飘潭等数十个景观,其中尤以仙桥墩、龙井潭、小“白龙”等尤为出色。仙桥墩者,乃一块庞大、兀立于激流之中的巨石,远看象一个人的脚掌,五趾俱全,长短不一;近看极似一个桥墩。龙井潭原名五斗缸,亦名龙潭,长19米,宽17米,深35米,水绿得令人心悸。瀑高12米,湍急之流凌空泻下,激起点点浪,泛起圈圈涟漪。小“白龙”在龙潭之中,是一条白色岩石层之别称,蜿蜒曲折约300米、宽约40厘米,色彩迥异于边邻岩石,界限鲜明,似一条游龙。它一会儿傍坡缘行,忽儿又循溪游行,最近一头“钻入”一个深潭,真是鬼斧神工,天成佳景。
卧龙峡另一特点是天然形成一条环形复线游道。溯溪而上,直游到畚头潭,循潭侧一条山道至牛头寨。游览之后,大家可以沿着寨侧一条石板路轻快下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