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和责任支撑起社会的脊梁—徐本禹

家乡区县: 聊城市东昌府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们的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这是“2004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给徐本禹的颁奖词。当晚,千万中国观众在电视屏幕前为徐本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徐本禹,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今年23岁的小伙子徐本禹来自山东聊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在家务农,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1999年9月,徐本禹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又以372分的高分考取本校的公费研究生。同年4月16日,徐本禹作出了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决定:保留学籍两年,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

“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把爱心传递下去!”

     徐本禹在自述中提到这样一件事:1999年,他入学之际,正值秋冬之交,天气转凉,但他还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窗室友的父母来看望儿子,看到徐本禹穿得少,就送给他两件衣服,说:“天气冷了,别冻着。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和叔叔阿姨讲。”他听了非常感动,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要把爱心传递下去!

      于是徐本禹不断地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他节衣缩食,连自己勤工俭学得来的报酬和奖学金,也大部分都捐了出去。放弃读研而决意到艰苦的地方义务支教,他也并非心血来潮。2001年12月,徐本禹看到了一篇介绍“岩洞小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为民小学,因为校舍是半山腰的一个山洞,故被称为“岩洞小学”)的文章,他被深深震动了。2002年暑假,他和另外4位同学一起来到“岩洞小学”支教。8月8日,当他们要离开狗吊岩准备返校时,一个孩子问徐本禹:“大哥哥,你还要来吗?”当时正在报考研究生的徐本禹一时很难作答,但是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神情和泪水,他不由得点了点头。

     他如愿考取了研究生,但强烈的支教愿望并未因此而宁息下来。后来,学校同意给他保留两年学籍。学校的支持给了徐本禹莫大鼓舞。

艰难而孤独的支教生活

      2003年7月,大学毕业的徐本禹再次来到为民小学义务支教,与他一同来的还有7名志愿者。狗吊岩村不仅物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而且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电话,晚上靠油灯照明,全村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通向外界,寄封信要走整整18公里。跳蚤如麻,饮食不习惯,水土不服……考验接踵而至,随他而来的7个志愿者一个接一个病倒,又一个接一个离开了。

      徐本禹不要一分钱工资,大三时获得的国家奖学金所剩的2700元钱就是他的生活费。为了能与外界联系,他买了一部旧手机,但只用来发短信,从不拨打和接听电话。“那段时间,我自带的一点生活费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加上胃病折磨,吃不下东西,1.76米的个头,一下子瘦到不足100斤。那是非常难熬的一段经历,我开始频繁地与同学、朋友联系,每条短信都要看上无数遍。” 然而徐本禹坚持了下来。

      他的到来和坚持给为民小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使当地教育条件迅速得到改善——为民小学搬进了新校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不足100人增加到250多人。

      2004年7月,他从办学条件已经大为改善的狗吊岩村转到更穷的大水乡大石村继续义务支教。大石村是大水乡最偏僻落后的村庄,大石小学的教室是一座两层木质结构的楼房,上面一层摇摇欲坠,其中一间门口挂着牌子:危险,不要靠近。墙壁是用竹子编织而成,在这海拔1600米的高原,冬天的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拳头大的缝隙。

      徐本禹的行为属于“个人行为”,因此,起初他并没有被列入团中央的西部志愿者行动计划,只是一个“体制外”的志愿者,因而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缺钱的问题长时间地困扰着徐本禹。缺钱是一种困境,内心的孤独感更是一种煎熬。“在没有电和信的日子里,我是非常孤独的,只能靠收音机获取外界信息。我一遍一遍翻看以前的照片和信件,与照片上的家人、同学和朋友说几句话,只有这时我的心里才会舒坦些。”因为支教以及打工赚钱,徐本禹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他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孤独,在乌蒙山区腹地的农村小学,用自己的爱心栽培着这块贫瘠土地上的花朵。2004年4月,徐本禹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了一场报告。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

感动天涯 感动中国

      2004年7月,反映徐本禹支教事迹的图文报道《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在天涯社区网站发表。这篇帖子发出后,短短9天里在各个网站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帖子的。100多家国内外网站转发了这篇帖子,30多家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作了相关报道。2004年11月20日,徐本禹入选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徐本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人们纷纷发来电子邮件或在网上撰文,表达对他的赞赏。同时,他的事迹也引发了国内外人士的如潮爱心,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多名大学生也在他的感召下前往大水乡进行社会实践。徐本禹还以自己的2400元奖学金为底金发起成立了“信念永恒,爱心无限”的“恒爱”基金,以资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他说:“志愿者应该成为一种桥梁,而不是单纯支教。”他认为志愿者除了支教,更应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教育问题。徐本禹希望竭尽自己所能给大水乡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在徐本禹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的确,平凡的徐本禹有如微小的一滴水,但是,当一滴水能够无保留地将爱的阳光反射给别人的时候,带给人们的感动却是无限的。徐本禹带给了我们泪流满面的感动,然而我们也深深知道,仅仅感动是不够的。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徐本禹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我们,也该有因感动而来的行动。

 

小土(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