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军
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五部作品,学界称之为“三言二拍”。“三言二拍”的故事中有许多关于镇江的描写,蕴含着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许多历史底蕴。
交通枢纽 平安镇江
江河交汇处的镇江是南来北往的通道,商旅往来,演绎出许多故事。
在“三言二拍”中多次提到镇江,最有传奇色彩的是《喻世明言》第十九卷《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一文。宋建炎二年三月,浙江永嘉人杨谦之授贵州安庄县令,安庄荒蛮,夷人难治,畏惧前行的杨谦之与谪官连州的镇抚周望结伙赴任。“二人来到镇江,雇只大船,其余舱口,俱是水手搭人觅钱,搭有三四十人。”
船中有个到武当山烧香的僧人,因性情粗鲁、不拘小节,为人讨厌,该僧略施展法术,让人失语手瘫。心地善良、为人谦和的杨谦之热情款待、委婉劝勉和尚,感动了和尚,和尚让有法术的侄女作为杨县令的如夫人陪他去安庄做官,有了贤内助的扶持,杨县令官声素著,士绅感戴,平安归来,且获得了丰饶的资财。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杨谦之在镇江搭上了这条航船,经历了这次奇遇,铺平了仕途道路,可以说镇江就是杨谦之的福地。
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江河交汇的通衢大道也吸引着不法之徒铤而走险,在镇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劫掠过往客商,犯下累累罪行。苏州王生,置买货物到南京做生意。“不则一日,早到京口,趁着东风过江,到京。黄天荡内忽然起一阵狂风,满江白浪滔天,不知把船打到一个甚么去处。天已黑了,这船上人抬头一望,只见四下里多是芦苇,前后并无第二只客船。王生和那同船一般的人,正在慌张,忽然芦苇里一声锣响,划出三四只小船来。每船上各有七八个人,一拥的跳过船来。王生等喘作一块,叩头讨饶。那伙人也不来和你说话也不来害你,只把船中所有金银货物尽行抢掳过船,叫声‘聒噪!’双桨齐发,飞也似的划将过去了。”在这里,镇江江面俨然成为水匪们横行不法的发财场所。
宋朝隆兴元年,镇江将军吴超镇守楚州,魏胜领兵在东海与金兵相抗。因为军中财物缺乏,遣统领官盛彦去取。别将袁忠押运一担财物从丹阳而来。二人相遇,盛彦到袁忠船上拜访,“见船中白物堆积,笑道:‘财不露白,金帛满舟累累,晃人眼目如此!’袁忠道:‘官物甚人敢轻觑?’盛彦戏道:‘吾今夜当令壮士来取了去,看你怎地?’袁忠也笑道:‘有胆来取,任从取去。’大家一笑而别。是夜果有强盗二十余人跳上船来,将袁忠捆缚,掠取船中银四百锭去了。”丢失财物罪行不小,袁忠想到白日里盛彦所言,自然认为是盛彦所为,便向主帅举报盛彦的抢劫行为,盛彦开玩笑开过了头,引火烧身,有口莫辩,屈打成招。后来拿获正犯,原是镇江王林等人所为。干练的镇江捕快侦破了此案,案情大白于天下,匪徒王林等人受到法律的惩治,盛彦的冤案也获得了平反,正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以上事例说明:镇江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法之徒在商道上抢掠客商的行为虽是虚构的故事,也时刻提醒我们:要维护社会治安,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平安镇江,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建设宜居镇江。人们常言: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不报今生报来世。发生在镇江的这些故事一再启迪人们:奉公守法,自利利他,好人好报,歹人歹报。
信义可托 大爱镇江
镇江人从来都不缺乏爱心,“小城大爱”自有其历史的传统。在“三言二拍”中,镇江好人也是可圈可点。
《喻世明言》第二十三卷《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越州风流秀士张舜美到杭州应乡试不第,淹留在寓,上元佳节观花灯,遇到美女刘素香,产生恋情;为追求幸福爱情,摆脱家人干涉,刘素香决定与张舜美私奔,因张舜美“有远族,在镇江五条街开个招商客店,可以往依焉”,遂决定前往镇江投靠亲友。不巧的是,二人在杭州出城时走散,女扮男装的刘素香乘船到镇江,因忘记张舜美亲族姓名住所,不能寻见其人,孤苦无依的刘素香走到江边凉亭要投江自尽,幸遇一老尼搭救,于是在大慈庵中滞留度日。失去意中人的张舜美悲痛欲绝,此后发愤努力,三年后高中乡试第一,收拾行李到京会试。“一路风餐露宿,舟次镇江江口,将欲渡江,忽狂风大作。移舟傍岸,少待风息。其风数日不止,只得停泊在彼。”他们的爱情得到观音大士的庇佑,是夜刘素香“忽梦白衣大士报云:‘尔夫明日来也。”心中不快的张舜美独自到清雅可爱的“大慈之庵”散心,庵主中堂供饭,刘素香隔窗看到心上人张舜美,恍若隔世,惊得目瞪口呆,失散三年后猛然相见,二人抱头痛哭,悲喜交集,拜谢老尼。张舜美后官至天官侍郎,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张舜美虽是吉人天相,没有镇江爱心老尼对刘素香的出手相助,他们也不会破镜重圆,共沐爱河。此正是:好人自有好报。
在《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三卷《大姊魂游完宿愿 小姨病起续前缘》里,崔生的未婚妻兴娘因相思成疾,不幸早亡,其灵魂借助妹妹庆娘的躯壳与崔生“为亲情顾盼,私下成了夫妇,恐怕发觉,要个安身之所。”因崔生父亲在时,曾说他家一老仆金荣住在镇江吕城,是忠义可托之人,崔生就带了庆娘一同到镇江寻找金荣,当崔生向村民查问是否认识一个叫金荣的人时,村人道:“金荣是此间保正,家道殷富,且是做人忠厚,谁不认识?”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一个镇江好人的形象赫然树立在读者面前。当崔生对金荣说:“你既不忘旧主,一力周全则个。”金荣听说罢,道:“这个何难,老仆自得与小主人分忧。”于是“老夫妻两个,亲自洒扫正堂,铺叠床帐,一如待主公之礼。供给周全,两个安心住下。将及一年……”金荣知恩图报、以身侍主、不忘旧情的信义之举令人感动。金荣虽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对其成功的刻画,从侧面反映了信义镇江人的形象。
人文丰厚 和谐镇江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众多的历史名人在镇江留下数不胜数的瑰丽诗文与科技巨著,让人们惊叹于这座江边小城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三言二拍”中,不乏关于镇江的优美故事与神奇的传说。
《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学富五车的苏轼颇为自负,他从湖州
迁官到黄州,路过苏州与润州,遍游二地名胜古迹。宰相王安石有意教训狂傲的苏轼,二人相见后谈论诗文,王安石先以苏州阊门到虎丘的七里山塘为题,出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因为山塘有七里之遥,其半路有一地名为半塘,故王安石出此对。苏轼不能对出下联。王安石又问:“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
说到镇江,不能不说白娘子,“要问金山与镇江谁的名声大,答复是金山的名声大,因为白娘子的故事让它声名远播。”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娘子的故事,其主要情节就发生在杭州、苏州与镇江三地,尤其是白娘子在镇江水漫金山的故事,更是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白娘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但白娘子的故事最早见诸文字是在明代冯梦龙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之一的《警世通言》中,题目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该书第二十八卷。,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俱有佛殿僧房,想子瞻都曾游览?”东坡答道:“是。”王安石又以润州为题出对:“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苏东坡沉思良久,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以东坡多才,尚然被荆公所屈,何况才不如东坡者!因作诗戒世云:‘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此故事情节精彩,引人入胜,暗含精辟哲理,发人深省,在欣赏优美故事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关于镇江三山的深刻印象。
因白娘子在苏州盗窃了周将仕典当库内价值四五千贯的金珠细软等物,连累许宣(注:该文中的“许宣”即尽人皆知的“许仙”)吃官司,受差遣来苏州办事的许宣的姐夫李募事花费银钱打通关节,将事情推在白娘子身上,许宣只做“不合不出首妖怪等事”,杖一百,配三百六十里,押往镇江府牢城做工。因李募事有个结拜叔叔李克用家住镇江,“在针子桥下开生药店。我写一封书,你可去投托他。”许宣在镇江李克用的药店做事,白娘子找到许宣,两人再续前缘重归于好。色迷心窍的李克用借机欲非礼白娘子,白娘子现出原形吓退李克用。后许宣到金山寺烧香还愿,被法海挽留;白娘子与小青到金山寻夫,为逃避法海的打击,二人投江逃遁。宋高宗策立孝宗,降赦通行天下,许宣遇赦回到杭州,白娘子已提前回杭州。此后法海将白娘子收服,压在雷峰塔下,直到西湖水干,雷峰塔倒,白娘子才能出世。
白娘子在镇江,也得到了镇江好人的帮助。当白娘子劝许宣自家开药店时,许宣因缺少本钱没有房屋倍感为难,“各处都有这等出热的。间壁有一个人,姓蒋名和,一生出热好事。次日,许宣问白娘子讨了些银子,教蒋和去镇江渡口码头上,赁了一间房子,买下一付生药橱柜,陆续收买生药。十月前后,俱已完备,选日开张药店……许宣自开店来,不匡买卖一日兴一日,普得厚利。”故事中蒋和的形象,就是热心镇江人形象的生动写照。
“三言二拍”中有关镇江的描写并不止以上所列,但窥一斑可知全貌,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江河交汇之地的镇江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历史演变的重要舞台,其沉积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历史名城的主体;镇江人从来不缺乏爱心,因此才有“满城尽飘黄丝带”的动人风景,才有“小城大爱”的人间奇迹;作为通衢要道,历代文人雅士尽览镇江旖旎风光,留下灿若星云的诗词华章。一句话:名城镇江,名不虚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