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到这个名字,都会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座山--跑马山,我一直疑惑这是为什么。我查阅资料也没有看到缘由,但是,我看到了对于跑马山的解释:在藏族称跑马山为“拉姆则”,意为“仙女山”,是藏族著名神山之一。看到这,让我对镇江跑马山有了一些赞美之感。虽然他没有藏族的跑马山那么高大上,但是,却在镇江人眼里是一个“仙女山”。
跑马山位于镇江老城区的西南隅,地处朱方路与沪宁铁路之间,山高55.9米,面积0.19平方公里。它是宝盖山、烟墩山之间延伸的一座冈峦,为低丘高岗顶部与边坡,外观特征呈灰黄色黄土,质地比较疏松。
跑马山距镇江火车站西南500米,呈柳叶形,山体为西南-东北走向。南端接烟墩山,已紧靠铁路复线。北连狮子山,两山以“二道巷”隔开,巷尽头是原宁波会馆。1966年会馆拆掉盖起五交化仓库。
再往前有崎岖山路通往草场湾。两侧皆为低矮散落的农村民居。路的左侧丛林中有一座座白墙黑瓦的洋建筑,老百姓说曾有传教士的房子,里面有“老人院和小人堂”。
实际这里曾是“镇江孤儿院”,创建于1906年。当年中国发生大水,美国纽约基督教委托教会在中国设孤儿院25处,镇江为其中之一,1913年安东孤儿院与镇江孤儿院合并,由长老会加拿大人包斐尔(J.Wesley Bovyer)负责,教养山东、陕西、河北及本地孤儿上千人,1921年经费中断自行募集。孤儿院半工半读,男童织染,女童花边刺绣。1931年留院儿童100多人。抗战时停办。
跑马山的一段余脉叫三里岗,此地离宋代罗城西垣三里。清代方志中称“在城西六里”,这一带属红光大队。没有造劳动路(中山西路西端)之前三里岗有山路往东直通太古山、宝盖山。
清末至20世纪初,英国领事馆在镇江西郊三里岗设网球场,每天下午四点,英人前去打球逍遥。本地诗人叶玉森《西门竹枝词》“拖屐莫下京畿岭,打球须到三里岗。西施含笑倚夫婿,雾鬓青山看夕阳。”就是指跑马山的一段。
英国人在三里岗建了网球场和跑马场,1899年英国人想再打通一条去跑马场的直达通道,竟引发三里岗村民在三月初五这一日骑驴聚众抗议,镇江关道照会英美镇江领事“谕令停工,免生衅端”。
此外,据赛珍珠学生尹珍珠1986年回忆,原崇实女中校董、镇江西医蒋怀仁在跑马山买地,为中国本地基督徒安葬。
1931年江苏省林业试验场在跑马山建有苗圃65亩,播种造林726.27亩,抗战胜利后改为江苏省立经济农场,以栽花种菜为主,兼营畜牧,以营业自养。1952年,镇江市政府接收四益农场奶牛34头,在跑马山建立第一座地方国营奶牛场。
历史文化资源
跑马山之名,1984年版《镇江地名录》载:“相传清兵曾在山上练马,故名。”地方历史文献中对其介绍的资料很少,目前看来突出的是地下的古墓葬。在跑马山出土过几处东晋墓葬,其中有“临淮谢氏墓”,此墓有砖铭显示南渡士族身份。随葬还有瓯瓷,尤其有一件鸡首壶,属瓯瓷佳品。墓葬还出土金佛像牌、唐代太和八年《唐故郑夫人墓志铭》。另出土南宋墓葬,随葬品有吉州窑瓷器。
跑马山,一个拥有着丰富历史的山,他有着不同的记忆,让我们这些后代来阅读,读出他那心中的情感。我读了,读到了心里来,每一个人,每一个事,都拥有着自己,跑马山一样,我一样,你也一样。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 http://wm23.cn/wxcuAuroreFragile
我的梧桐子个人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91928127.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