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源阁位于山东聊城,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1] 地理位置 编辑本段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杨以增之父杨兆煜雅好藏书,道光二十年,杨以增得梅曾亮、包世臣之助,筹建藏书楼,任江南河道总督期间购得汪士钟旧藏,借助官方漕运粮船运回聊城,[1]太平军起时,杨以增在江苏清江浦购得苏州黄丕烈藏书。[2]一生收书数十万卷,其藏书处分别被命名为海源阁、宋存书室、四经四史之斋。杨以增之子杨绍和亦致力于藏书事业,“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3]同治年间,肃顺及怡亲王载垣以狂悖遭诛,杨绍和购得怡府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的大部分珍籍。杨绍和之子杨保彝每遇善本,辄多购置。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承训四代人的努力,总计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大大地丰富海源阁的藏书。刘鹗曾冒雪前往海源阁,求见藏书不能得。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捻军自皖北上,进入鲁境,海源阁陷于兵燹之中,藏书损失殆半。[4]杨敬夫曾两次将书籍运至天津。
杨以增其人
杨以增(1787~1856年),清东昌府(今聊城)人,字益之,号至堂,晚号东樵,死后谥端勤。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官贵州、湖北县、府、道知事,再授河南开河道,转两淮盐运使,后擢任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权陕甘总督,总理粮台,转江南河道总督。杨为官能体察民情,在河道总督任上曾于除夕夜冒风雪暮宿河上,自备柴炭盐米而不占用河工开支。林则徐对他人品非常钦佩,赞扬他“乃圣贤门中人也”,并在陕西巡抚任时荐举杨代替自己接任。1840年,林则徐于广州烧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之时,杨以增建起了“北方名楼”海源阁,一位为维护国家利益同外敌浴血斗争,一位在战乱之际为传承中华文化呕心沥血,两位挚友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与民族竭尽自己的力量。 在《海源阁珍藏尺牍序》中,海源阁第二代主人杨绍和写道:“林文忠公(指林则徐)与先君同宦楚、豫、秦、陇,投分最密,丙午(1846年),文忠抚关中,将引疾归,适先君擢藩两陕,遂举以自代。有‘诚正清勤,明敏练达,实臣所不及’云。古所谓知己者非欤!”1846年,林则徐被调任陕西巡抚,杨以增调任陕西布政司,在这期间,许多奏折都是林、杨联署的。在海源阁收藏中有林则徐寄给杨以增的亲笔信札17件,内容有论学问的,有论政治的,也有论及家庭琐事的,不仅可以看出两人道义之交的深厚及彼此政治见解的一致,而且可以了解到林则徐晚年政治生涯和精神面貌的一些情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