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金基德,一个执着地追求形式感的韩国人。用镜头来讲述寓言和阴影的人。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结构是对大众的迁就,用季节来比喻人生的阶段,在普罗大众的理解能力之内。而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就是群山中的一面湖水,以及湖水中的一座小寺庙。梦境一样的铺垫,正好也是文艺或伪文艺青年们的想象力和审美忍受力的范围之内。
如果单纯有这样的形式感,那么金基德充其量就是一个中国的孙周,《春去冬来》也就只能和《周渔的火车》同桌吃饭。金基德和贾樟柯聪明也比贾樟柯软弱的地方,是在形式的美感之上,但他们对世界本身具有的悲观基调,有类似的感受。所以,你注定在梦幻的山水间看不到一个缠绵悱恻悲恸感人的幸福爱情故事,这只是基于欲望死于嫉妒的偷情故事,偷情的人们毁掉了修行,也毁掉了生命。
每一节都是死亡,死亡事件也在逐渐升级。先是小鱼、小蛇,而后是红杏出墙的少妇,背负罪恶的凶手,年老体衰的老衲,最后是不敢以真面目面对遗弃的母亲。没有人是正常地、自然地死去,生命的终结都是他人有意或无意的摆弄。其实,如果抛却死亡这样一个极端的结果,我们日常的生活,同样也是他人左右的一种内容。金基德用极端来揭示我们生活中的困局和风险。
当然,一个工业时代的产品。它总是要迎合我们。要给我自慰的可能。比如在“秋”的那一段,老和尚让怒火中煎烤的杀妻犯徒弟去刻了一晚上的心经。在“春”一段,给了青蛙一条活路。给庙里的第二届和尚一本武功秘籍,使其有足够的力量。这些就是希望,如果你有足够适应力,有足够的心劲,有足够的行动力。
人生从来就没轻松过,大众常常与悲剧相伴,而好强的个体却一直有突破悲剧阴影的习惯性冲动。残酷和不可救药的悲剧难以逃脱;但毕竟还残留着一条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