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江水烹茶。
——郑板桥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进卢仝七碗茶。”茶是中国人的“国饮”,是与咖啡、可可齐名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在神州大地,每一片茶叶,每一株茶树,每一个茶园,每一壶清茶,就是一片净土,一斛甘露,一垠绿洲,一个美丽雅致的绿色王国。国人对茶的爱好几乎是偏执的,乾隆皇帝甚至宣称“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茶”者,从先秦两汉至唐代,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是中国茶文化孕育繁衍的历史,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与中国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历史。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地处楚尾吴头,良好的自然秉赋和勤劳的镇江人民为中国茶业发展和茶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让我们捧香茗一杯,来一次镇江茶的文化之旅吧。
茶香,在历史长河中弥漫
镇江何时有饮茶之俗?何时有地产茶叶?镇江茶的历史发展脉络何在?“由于缺乏专门志书记载,我们只能在一些历史文献和诗词文赋中寻得一些踪迹。”市茶叶协会会长、市农林局副局长荆国芳。然而,他多年来潜心收集整理镇江茶业历史文化资料,毕竟有所收获。
镇江有饮茶之俗最迟应始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以茶代酒”的典故即源出宁镇地区。陈寿《三国志·吴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吴帝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但是有位叫韦曜的丹阳人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担心他不胜酒力,便“密赐茶芪以代酒”,使之得过“酒关”,“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应用,并称得上是一件大方之举、文雅之事。由此也可得知,当时宁镇一带饮茶已成风俗,茶茗已为招待宾客之用。后“晋陵皆山好茗”的记载亦可证之。
镇江茶叶生产历史最迟的推算也应始于唐朝,之后在明清时期为最盛。茶圣陆羽在其传世巨作《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产茶者,三十六州,浙西、湖州上。常州次,宜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由此观之,镇江茶在当时虽非上上之品,但产茶历史却已确证无疑。另从与陆羽相交甚厚的诗僧皎然《望丹阳寻陆处士不遇》等诗也可看出,陆羽曾在丹阳、茅山等寓居,不为茶事,何以住下?
到宋代,朝廷实行榷茶制,茶叶专卖官卖,在镇江已设有榷货务。史载清乾隆年间全国榷茶2400万缗,其中镇江400万缗,占1/6,镇江茶业已有长足发展。
1935年《中国茶叶复兴计划》记载的茶叶产区有句容、丹阳、镇江等20个县市。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丹阳建山倪山村种茶数亩。1946年,镇江工商界人士冷遹、陆小波、严惠宇开办四益农场,在第六分场(现高资茶场)种植成片茶园16亩,中央大学农学院下蜀林场(现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林场)种植成片茶园10多亩。但到1949年镇江解放,茶园已所存无几,不足百亩。
解放以后,镇江茶叶生产取得巨大发展,先后建设了一大批国营和乡村茶场,茶园面积迅速扩大:1960年突破1万亩,1973年突破2万亩,1993年突破5万亩,2006年突破6万亩,速生开植丰产栽培、低产茶园改造、无性系良种茶树引进和推广……茶叶已经成为我市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好水,谁人不知“天下第一泉”
镇江地处楚尾吴头、江河交汇之地,名山名水多。金山、焦山留下了许多茶诗茶联,饱学之士写就了许多茶著。
天下第一泉源于品茶:位于镇江金山之西塔影湖畔的中泠泉,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泉”。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品泉家刘伯刍对若干名泉佳水进行品鉴,较水宜于茶者凡七等,镇江金山中泠泉评为第一,故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誉,自唐迄今,盛名不衰。
唐宋时,中泠泉还在长江中,汲取泉水须在每日子、午两个时辰,将带盖的铜瓶用绳垂下泉中,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中泠泉水。南宋陆游为官京口,有诗句提及汲取泉水之难:“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后来因长江主干北移,令金山与南岸相连,中泠泉才移至陆地上,现池畔石栏上仍有清人王仁堪题写的“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中泠泉又名中濡泉,泉水清澈,水味甘醇清洌,沸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而不溢出。此泉曾被陆羽排为天下第七,后来刘伯刍根据此泉特有的优点定为“天下第一泉”。
此后,历代名士文人纷纷慕名而至,享泉品茶,吟咏赞唱。好茶配好水,唐朝有一著名对联为“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元朝萨都剌有句“山中有景无多地,天下知名第一泉”,明代唐寅也有诗曰“日斜未放沧浪渡,饱酌中泠洗宿心”。南宋文天祥诗:“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北来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清朝康熙皇帝一生嗜茶,也曾品评金山中泠泉:“缓酌中泠泉,曾传第一泉。如能作霖雨,沾酒遍山行。”
焦山茶联亦是气势磅礴:郑板桥中举人前,曾在镇江焦山别峰庵读书,寓居较长,写下了许多好茶联。著名的有:“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江水烹茶”“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把青山美景、大江风光都纳入茶联之中。
沈括在科技巨著《梦溪笔谈》中,第二十四册《茶芽》、第二十五册《建茶》专门论茶。沈括认为茶叶质量最好应是一叶一芽,非常符合科学道理。还留有著名茶诗:“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名茶,璞玉雕琢魅力初现
实际上,历史上的镇江茶是有上品名品的。明清《丹徒县志》记载:“徒邑迤西诸山产茶,五州山出者尤佳,名云雾茶,但土人不善焙,故名不闻耳。”“碧螺春茶,系迤西诸山所产的一种,宣统二年送南洋劝业会评审获金牌奖。”《句容县志》也称:“茶则有空青云雾,玉门桥所产亦高品。”“乾茶,出于乾云观。”《丹阳县志》亦云:“土茶,晓里桥南数里,地名杨城,有坟。约四五亩,产此。每年于二三月间采之,风味不减武夷。”民国4年(1915年)句容武岐山空青茶,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获金奖。但无论是五州山云雾茶、碧螺春,还是乾茶、土茶、空青茶等,其风格品质特征、加工技术、产销情况,均已史无稽考,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镇江有着十分适宜茶叶生长的土壤和阳光雨露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茶叶理应成为镇江优势产业,理应诞生名茶优茶。”轻风拂面,古筝盈耳,在南山茶文化中心,我市茶叶专家、金山翠芽创始人之一陈武生面对青翠茶园,娓娓而谈镇江茶区的独特优势和名茶创建的艰辛历程。
镇江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分和温光条件能满足茶树生长的要求,丘陵山区小气候条件多样,长江水体对沿江地区小气候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相对气温日差较小,湿度大,秋季降温偏迟,极端高温、低温日数少。镇江不少茶区的土壤也呈南北过渡带特性,发育于两大山脉山麓的黄棕壤亚类的黄砂土,成土母质是石英砂岩、古代沉积岩、页岩的风化物,土质属壤土至轻粘土,表土酸碱度适宜,心土粘粒含量高,蓄水保肥性能好,有机质、氮素水平适宜,是苏南地区最适宜植茶的土壤。“如此优越的自然秉赋,不出好茶就是我们这一代茶叶工作者的失职!”陈武生说。
1982年7月,原镇江地区林特水产局、供销合作社、商业局联合成立了名茶试制领导小组,动员和组织茶叶技术人员开展试制工作;1984年市科委下达专题项目,成立陈武生、陈锡寿、杜金海、夏小马、绍素珍组成的课题组,研制“金山翠芽”,在下蜀茶场、五州山茶场、市林特产研究所等单位反复试验,终于1985年4月形成较为完整的采制工艺。同年6月经省推荐参加由国家农牧渔业部、中国茶叶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名茶展评会”,一举跻身“全国十大名茶”。我国著名茶学家、安徽农业大学陈橼教授评价称:“此茶全芽制成,产自镇江,形似镇江金山寺宝塔,色泽翠绿,称镇江金山翠芽茶名副其实。”
此后,金山翠芽在全国历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共获7个特等奖、6个一等奖和5个金奖,其中第三、五届均以同类产品总分第一在全国夺冠,先后在中国农业博览会、国际名茶博览会等各类重大茶叶展示评比中获金奖;先后获“中国名牌农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称号。《中国名茶》《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志》等涉茶图书、期刊中均有专门介绍;1996年被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江苏名茶代表选征收藏展示,成为镇江名茶的代表。
此外,我市茶叶工作人员还先后创制出茅山长青、南山滴翠、三山香茗、墅山翠萝、夙美剑毫、吟春碧芽等10余个地产名茶品牌,镇江地产茶品质已经实现质的提升和飞跃。
临风一啜回味长,一杯香茗千载情。在悠长的岁月里,镇江茶一直坚定前行、默默奉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发图强,就像一块千年不语的和氏璧,经过慧眼的甄别和巧匠的琢磨,将呈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