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本县人民群众最重视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都忙着搞清洁卫生,准备年货,包“裹蒸”。除夕,俗称年三十晚,住户门前贴上大红春联,室内张灯结彩,摆设盆桔、鲜花,当晚吃团年饭,围坐守岁。零时开始迎岁,万家鞭炮齐鸣。大年初一,旧俗匿家不出门,不扫地。年初二俗谓“开年”,宰三鸟、备生菜生蒜以祀神,祈求风调雨顺,取生财好运之意。春节期间。人们穿红着绿,街市旌旗飘扬,五光十色。民间组织舞狮贺年,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亲戚朋友互相拜年,送裹蒸、油角、包头果等,见亲友小孩赏红包(利是),熟人见面,互道吉祥语。新婚夫妇到亲戚家拜年,成为必不可少的礼节。
建国后,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旧俗大多已废除,逐步形成了新的风尚。春节前夕,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组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活动,慰问驻军部队、残废军人、军烈属、老区人民、离退休老干部和敬老院老人,祝贺新年。春节期间,城乡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热闹非常。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夜,张灯结彩,猜灯谜,放焰火,吃元宵,相沿成习。本地还流行“偷青”活动。是日入夜至黎明前,未婚青少年在梳洗打扮后,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到菜地里选拔自己认为最青绿最钟意的蔬菜,名曰“偷青”。这天晚上可以到任何人家的菜地里“偷青”,主人家绝不会计较。“偷青”时唱着:“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引路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摘了生菜招财灵。”“偷青”后,大摇大摆、高高兴兴唱着“踩青”歌而回,歌词大意是“偷青偷青,越偷越青,偷到天上星,偷到嫦娥梳妆镜,偷到皇母罗斗檠。踩青踩青,踩到污泥洗干净,花屐好比莲瓣靓,脚带青过万年青。”建国初期,本县民间仍保留着“偷青”活动。合作化后,“偷青”活动被禁止。
(三)清明节
清明节是民间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是日,家家门前插柳,备鸡鹅、酒果等到祖宗坟前铲草培土,烧香烛纸和燃放炮竹,拜祭祖先,俗称 “拜山”。不少外出人员和港澳同胞及华侨也回乡扫墓,俗称“行青”。建国后,仍有拜山习俗。机关、团体和学校组织青年、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献花圈,缅怀先烈,借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蒲节,为纪念古代诗人屈原逝世的节日。“俗于是日饮菖蒲酒,镂艾泥朱书符为儿女佩带,以菰叶裹糯米饮之,形如三角。礼俗,古谓之角黍,今名曰粽,食时以糖和之,或以相馈赠,为节日礼云。”(民国《高要县志》)。这一天,还有人带子女到江湖游泳,相传有饮浴“龙船水”可免皮肤病、消灾除害之说。建国后,迷信活动基本废除,但民间仍习惯以山芒叶包裹糯米为粽,炊熟食用及馈赠亲友。
金利、禄步等近河乡镇都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