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作为我市中心城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还有一批文化气息浓郁的古村落。多年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份宝贵的“财产”,一直是蓬江区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及社会各界关心的事。近日,记者先后走访了名宦家庙、陈垣故居、良溪古村及陈白沙祠等一批蓬江文化资源中的佼佼者,发现其既有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优势,又面临着保护难、认知度低、开发不足等诸多困境。蓬江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路在何方?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旅游企业对此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走访】
近日,记者先后走访了名宦家庙、陈垣故居、良溪古村及陈白沙祠四地,每一处都有吸引人的不同特色,引人入胜。名宦家庙美轮美奂的建筑雕刻;陈垣故居内摆放着名人的珍贵遗物;良溪古村错落有致的明清古民居;陈白沙祠内清幽肃穆的气氛,无不打动着记者。但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徜徉其中的市民、游客并不多,这些古村故居、家庙祠堂尽管名气不小,却仍难免寂寞。据了解,目前蓬江区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村已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与开发,但仍存在保护难、认知度低与开发不足等问题。
1 古建筑保护难度大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对良溪古村、陈垣故居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护。“几年间,良溪古村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变成省内有名的古村,但出了名的良溪古村仍然面临被破坏的危险。”蓬江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陈文科在谈及古建筑的现状时表现得颇为担忧。
其实走访时记者已经发现,在众多精美的明清古民居附近,还能看到不少新式洋房。相比保护古建筑,一些村民有更现实的想法。村民罗女士说:“屋子要住人,就不可能几百年不改变,小孩大了要住新屋,不是搬走就是拆旧屋重建。”由于无法在良溪古村周边提供大量新土地给村民,保护古建筑与村民住新屋愿望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除了良溪古村,土地问题也成为制约陈垣故居保护与开发的一大难题。陈垣故居管理方负责人梁冬梅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原宁远堂大片地皮分给了附近村民。如今要收回这些地皮十分困难,故居要恢复成宁远堂时的原貌并非朝夕之事。
修旧如旧是文物保护的一个原则,但要真正做到也不容易。近期,名宦家庙后座的玉杯楼正在进行维修,一层地面的石砖全被拆掉,窗花雕栏已被拆下进行修补。从事古建筑维修工作20多年的邓师傅说:“古建筑的维修最大的困难就是要做到与原貌一致,不论是工序、技术,还是材料、样式,都有很高的要求,维修费用也会相应地增加。”
此外,文保单位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如陈垣故居所处地势比较低,每当暴雨来临时,故居内很多地方都被水淹了,使得这里的文物保护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2 市民认知度低
保护只是基础,如果没有宣传,就很难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据陈文科介绍,有关部门在宣传蓬江区文化资源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在良溪古村的宣传上,出版了《罗贵传奇》、《话说良溪》等书籍,不久前还还举行了‘良溪情’大型文艺演出;在白沙文化的宣传上,除了有“白沙文化节”这一品牌活动,还成立了古琴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并有武术及舞狮专场表演、茅龙笔书画摄影展、少儿茅龙笔书法比赛、白沙讲坛等系列活动。
同时,有关部门还善于利用名人诞辰等时机开展宣传活动,如2010年是陈垣诞辰130周年,2011年是戴爱莲诞辰95周年,蓬江区都组织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
不过,陈文科也坦言,目前市民对蓬江区本土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仍然不高。有“中国舞蹈之母”之称的戴爱莲,即使在五邑地区除了她的故乡杜阮镇就没有多高的知名度了;一代大儒陈白沙,影响力也仍局限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
“良溪古村、陈垣故居等景点的知名度相对较低,游客对景点的内容了解的不多,而选择这类景点的多为长者、学者、摄影爱好者以及港澳台游客。”大方旅游营销中心总经理郭少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3 开发不足 尚未形成市场效应
对于国内多数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作为旅游景点,收取门票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仍是开发利用的一个主要途径。目前,陈垣故居、良溪古村和陈白沙祠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开发成为旅游景点,除了陈白沙祠需要收取门票外,陈垣故居和良溪古村皆对外免费开放,并配有专门的讲解员。可是,以上三处地方却并未成为旅游热点,游客量很少。梁冬梅表示,今年1至6月份到陈垣故居参观的游客量还不到4000人,一年下来的游客量很难突破1万人。开发利用较少的名宦家庙和其他潮连祠堂,至今仍主要是本地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郭少晶认为,旅行社对景点的选择标准一般是看门票成本、行程安排的合理性。目前,选取良溪古村、陈垣故居、名宦家庙这三个景点旅游团不多,一是因为蓬江区的旅游团一般是过路性质,停留的时间不长;二是景点的知名度相对其他城市而言不够,客人对景点的内容了解的不多。陈白沙祠由于比较靠近高速路口便于操作,代表性比较强,因此被选用的较多。但是总体而言,蓬江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是很高,尚未形成市场效应。
【出谋划策】
蓬江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陈文科: 立足现有基础 加强保护开发
作为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陈文科认为,蓬江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也得到一定的保护与开发,具体到每一个文保单位、每一条村,其保护与开发的情况、难点是不一样的,但目前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瓶颈。
他说:“比如良溪古村,经过打造,目前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这得益于之前的宣传工作,包括出版《罗贵传奇》、《话说良溪》等书籍,但是虽然有了知名度,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仍然不易。”
陈文科认为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保护、宣传、开发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开展。一方面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规划一片土地给村民作建设新村之用,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宣传,然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与此同时,利用良溪古村现有的知名度,引入旅游公司,共同挖掘这里的旅游潜力。陈文科认为,甚至可以参考安徽省西递、宏村的经验,在村中建设一些家庭式旅馆,吸引一些画家、自驾游游客来写生、旅游,从而深层次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大方旅游营销中心总经理郭少晶: 多渠道全方位宣传 挖掘旅游潜力
郭少晶指出,作为旅游公司,其实也很希望在本地旅游开发中做一些事情,这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她认为,蓬江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好。
以名宦家庙、良溪古村、陈垣故居和陈白沙祠等蓬江区知名度较高的文化资源为例,除了陈白沙祠被较多旅游团选择以外,其余的作为景点还不是十分成熟,这主要是受交通便利程度、知名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过她认为,只要宣传跟上了,其开发利用还是有较大机会的。她说:“香港一些大学的学者曾经参加我们的‘寻根问祖之旅’,行程围绕五邑地区的人文景点,其中蓬江区的陈垣故居、陈白沙祠、洪圣庙等是他们指定的景点。蓬江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景点就是代表。”
她认为,目前对一些知名文化资源的宣传渠道很有限,造成年轻一代不够了解。如果能扩展宣传渠道和宣传内容,甚至把这些文化资源背后的故事、风土人情、美食、变化和鲜为人知的一面都宣传出去。知名度高了,自然有人想来旅游,旅游公司也会更积极地开发相关的旅游线路,其效果自然更好。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在“深入人心”
刘志伟认为,对于蓬江区现有的文化资源,其保护有赖各级政府的重视,而开发利用则不可一味追求级别和荣誉,关键还在长期的教育,使得市民能了解、认同这些文化资源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刘志伟提到陈垣故居的保护问题。他认为,地势低,下雨天易遭水淹,以及原宁远堂大片土地分给了附近村民,不易收回等问题,固然加大了陈垣故居保护与开发的难度,但只要各级政府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并非不能解决的。他说:“村民方面可以通过给予更多的补偿而争取过来,而地势低的话,可以改良现有的排水系统,办法总是有的。”
至于开发利用方面,刘志伟举了以名宦家庙为代表的潮连祠堂群和白沙文化为例。他认为,潮连祠堂群目前的状况其实已经很好,因为这一类建筑关键的开发利用更关键的是它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位置,和他们的生活及情感之间的联系是不是紧密。
他说:“只要政府和群众能认识到这些建筑的价值,尊重它在本地历史文化的脉络里面的意义的,自然就能加以珍惜、保护,使之成为当地群众生活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是否申请到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文保单位,其实不是那么重要。”
如何利用好陈白沙祠等与白沙文化有关的文化资源,刘志伟认为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教育中贯彻宣传的理念,让更多江门人,尤其是年轻的市民认识陈白沙在岭南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白沙文化。这既需要宣传部门的努力,但这又不仅仅是依靠宣传部门就能成事的,更需要在长期的教育熏陶中实现。“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的市民文化活动中穿插这方面的内容,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地在普通市民的心目中生根,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