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乘势而发, 新会举足轻重

家乡区县: 蓬江区

随着江顺大桥合拢和江门大道加快建设,江门连接广佛发达地区、贯通市区南北的交通体系形成指日可待。如何乘区位和交通条件大改善之势,加快追赶先进、转型升级的步伐,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江门市的第一要务。

江门乘势而上,必须靠各市、区的共同奋斗,凝聚发展合力,而这其中,新会的加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首先是因为,新会经济基础较为坚实,一直是江门发展的龙头,具有担当全市发展排头兵的实力。从江门各市、区经济规模的排位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29年中,新会的生产总值有28年排在第一位;2013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新会生产总值、工业、投资、消费、财政收入、利用外资和贷款余额的总量均列第一位,人均生产总值、农业、服务业和进出口等列第二位。从生产总值占江门全市的比重看,新会从2000年的18.42%快速上升到2005年的26.71%,此后一直稳定在25%左右的较高水平上。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看,新会撤市设区到去年的11年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35%,比同期江门全市快1.38个百分点。这期间新会的生产总值增量及直接计算的增长率,均为各市、区之最。

新会对江门全市发展的举足轻重作用,也体现为经济发展质量较好、竞争力较强,具有带动江门五邑加快发展的能力。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看,新会已经走在各市、区的前面。该区的纺织、服装、化纤、建材等传统产业,在工业中所占份额明显下降;轨道和船舶运输设备制造业快速崛起,食品工业实现了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保健食品为主导的转型,造纸和黑色金属冶炼按照循环经济模式集聚发展。从产业载体和发展平台建设看,新会已经建成轨道产业园、环保电镀基地等核心工业园区,银洲湖纸业基地进入建设高峰期,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大广海湾经济区的银湖湾起步区开发建设也作出了部署。从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看,2013年新会区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共有126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1家,纳税超亿元的企业1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家,加上近几年的大项目招商,龙头骨干企业还将继续增加。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新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而且也使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

新会在江门加快发展中的举足轻重地位,还在于其区位条件优越,土地资源较丰富,在全市领先发展中具有较强的要素支撑。新会紧邻珠三角发达地区,港珠澳大桥和江门大道的加快建设,将使其区位优势凸显。新会也有较长的海岸线,航运及港口条件优良,新会港两个万吨级码头最近已通过验收并投入试运行;银湖湾未来可连片开发的土地充裕;临港工业有一定基础并形成了相当规模,发展以临港型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条件相当优越。正因为如此,新会银洲湖区域的5个镇及经济开发区、银湖湾已纳入大广海湾经济区,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区域。

然而,要在江门乘势而上的新发展热潮中更好地显现新会的举足轻重地位,进一步发挥排头兵的作用,除了要有率先发展、争当龙头的勇气和担当,还必须解决好面临的选准产业突破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及加快江会融合等重大问题。

如何利用日益完善的交通设施、有利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强势产业,掀起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新一轮发展热潮,已经成为新会经济更上一层楼的重要突破口。

根据广东打造珠江口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规划,积极抢占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先机,应该是必然选择。为此,新会正在谋划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轨道、海洋运输两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全力打造银洲湖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周边及国内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相比,江门、新会的装备制造业也面临总体规模小、产业布局零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瓶颈制约。去年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佛山高达4182亿元,中山为1894亿元,珠海也有1323亿元;而江门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162.6亿元,折合工业产值约700亿元,新会的装备制造业则只有约200亿元产值。因此,必须加快轨道产业园规模化生产的步伐,力促南车维修项目动工,引入更多配套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同时,要在延长产业链、提升船舶配套水平的基础上,引导船舶修造业向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当好区域发展排头兵的关键环节。新会与整个江门一样,正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严重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从科技投入看,2013年新会区科技研发(R&D)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63%,略高于江门的1.61%,但与广东省的2.25%相比,低了0.62个百分点。从产出的科技含量看,去年新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98%,既低于江门的31.5%,更远低于广东省的4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大大低于江门7.2%和全省24%的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6.7%,虽与江门市的水平相当,但与全省的39.1%差距很大。因而,大力增加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将是新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是当好排头兵的必然要求。

积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新会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3年的38.74%一路下滑,最低的2007年仅为24.03%;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28.61亿元,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15%。新会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表明其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经济拉动力量单一,既制约了自身的经济转型升级,也限制了其对外辐射能力的发挥。

加快江会融合发展,也是新会当好江门五邑发展排头兵不可回避的问题。新会撤市建区虽然已有12年之久,但江会融合进展未如理想,两地仍未真正实现一体化发展。加快江会融合之关键何在?目前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的思想隔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两地融合进程较慢、群众未能充分感受到行政区划调整所带来的好处而引起的。因此,拆除思想上的藩篱,必须切实解决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重点抓好市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两件大事。一方面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推进一体化,同时大力简政放权,扩大区级政府管理权限。当前江会融合的一大难题是如何以“区域经济”取代“区划经济”。由于现行政绩评价考核的压力和本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地方经济实质上只是以行政区为界的“区划”经济。要冲破“区划”经济的束缚,使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得以充分发展,除了明确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并且对银洲湖等重点发展地域给予特殊支持外,还必须真正突破行政区划限制,落实产业一体化布局。既要对重大招商项目及现有工业企业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到工业园区集中发展,也要大力支持鼓励企业跨区联合、兼并和重组,促进重点产业的集聚发展。

wm23MCUPE5KU(2014-11-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