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门社区大学在江门市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江门电大”)挂牌成立,并开通江门市终身教育学习网。不久的将来,江门市民不出社区就能在社区大学或下设的社区学院、教学点参加多种培训课程,并通过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这也意味着作为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的社区教育平台进一步完善。
政策经费保障,打造社区教育龙头
今年以来,江门市出台了《江门市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和《江门社区大学筹建方案》,在政策、经费、机构、平台建设等方面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江门电大校长蓝斌表示,两个文件的出台,已初步构建起江门终身教育大体框架,下一步关键在于如何建设平台和整合资源,完善各项工作。
江门社区大学作为推进社区教育的龙头,依托江门市广播电视大学成立,实行“两个牌子,一套人员”的运行机制。为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江门市委市政府还成立了“江门市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社区大学的建设。据了解,社区大学以公益性非学历教育为主,辅助以学历教育,努力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环境。
社区大学的成立从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技术保障、运行保障等方面为开展社区教育“护航”。在队伍建设方面,除江门电大原有教职工、兼职教师等内部工作人员外,还将调动社工队伍和义工队伍的力量;在经费方面,鉴于社区大学的公益性,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方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据了解,江门市财政将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日常经费预算保证社区大学的日常运作,还可通过学费、捐助、市场化运营收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支持等其他渠道筹集经费。
构建四级体系,打造“十分钟学习圈”
为实现市民“在家门口上大学”愿景,社区教育开展将以社区大学为核心,以其他各类学校、各行业企业以及各类教育机构为合作力量,探索“大学 系统 平台”的终身教育服务模式。另外,县(市、区)建立社区学院,各镇(街)和村(居)分别建立社区学校和教学点,形成市、县(市、区)、镇(街)、村(居)教学点四级网络化社区教育平台,开展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社工教育等工作,面向市民开展终身教育服务。
据了解,江门社区大学目前已开展相关课程,还分别在江海区、新会区设立了社区学院。按照计划,2015年江门社区大学将在三区四市都成立社区学院,2018年前在各镇(街)成立社区学校,最终将社区大学教学点普及到每个村(社区),形成四级教学网络。
除了面授课程,江门电大还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电视教学、多媒体双向视频系统、手机移动学习等多种远程开放教学方式,并利用各类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与活动教学,形成灵活、便捷、开放、适用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十分钟学习圈”。目前“江门市终身教育学习网”已开通,市民可登录网站选择喜欢的课程实现网上学习。据介绍,网站正在建设中,将进一步完善、丰富学习资源。
整合教育资源,关键在于各级部门配合
社区教育是推动全民学习的教育,核心是“开放共享”,如何整合、建设、共享教育资源也成为推动社区教育重中之重。
蓝斌表示,社区教育在江门刚起步,也将遇到不少阻力。首先,政府机构、社区甚至电大内部的员工认识不充足,不够重视,这也将影响四级教育网络建设。四级体系由市到村,涉及各级单位,由于自身经济水平、重视程度、原有资源条件等差异,深入社区的教学点建设难度较大。蓝斌认为,如今社区也有丰富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在社区大学的统筹带动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并建设其他教育平台,是比较好的方式,目前全国社区教育工作走在前列的江苏、浙江等地也是采取这种方式。但也将遇到较大的阻力,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积极配合。
“下一步将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并深入调研各社区现有资源。”蓝斌透露,部分社区现有的图书室、学校运动场等公共服务场所皆可利用起来,关键在于在实际探索过程中建立一套可行的运行机制。“各社区实际有所差别,这也要求作为社区教育的具体筹建部门需要深入实际情况,了解每个社区的真实情况,围绕"一镇一品"的目标,针对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培育社区教育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