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温柔的星期天,和朋友三人步行来到茂陵,远远望去陵体高大宏伟,形为方锥。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方向约15公里的原上。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五陵原上汉代最大的皇家陵墓园。汉武大帝雄才伟略,其在位时使西汉的强盛达到了顶点。在他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初置茂陵邑”,茂陵营建,共历时五十三年,据史书记载,把全国每年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花费在陵墓的修建上。据传里面埋藏了无数的珍奇宝物,《汉书·贡禹传》载:“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又有传说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繁,早已被盗墓贼盗窃一空,真实情况,最好留给后人去验证吧。
接近茂陵时,发现在汉武帝陵已经被钢栏杆围了起来。西北角的后面大约100米处,是李夫人墓,享皇后葬制,史称英陵。其墓冢状如磨盘,上小下大,中间有一道环线,俗称磨子陵。我们沿着栏杆走到南面的大门进入后,四周正在进行绿化建设,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县补立的石碑,仍可清晰地看到清朝陕西巡抚毕沅手书“汉孝武帝茂陵”。陵墓的南面,十几年前种植的柏树已经长大,郁郁葱葱伴陵墓。再向北来到汉武帝陵下,陵上苍松翠柏,密密层层。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筑成,形似覆斗,显得庄严稳重。根据专家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墓冢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东西墙垣430.87米,南北墙垣414.87米,城基宽5.8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汉代陵墓均以黄土夯土成山。我猜想2000多年的雨水冲刷,汉武帝陵墓的高度最少也要下降了十多米吧。山上已经杂草丛生,墓周围的祭祀建筑都已灰飞烟灭。我沿着陵墓的四周铁丝网转了一圈,想找一条通道爬上陵顶,发现四周全部用2米高的钢丝护栏围起。回到南面,我仔细观察了陵墓,比起十五年前绿化好多了,以前通向陵顶的五条小道几乎看不见了。前来旅游的人们发现了护栏,也就取消了攀登的念头。我们找了一片向阳的地方坐下,喝水,吃些食物,想起十五年前,每一次来茂陵,都要登上陵顶,举目远望,南眺巍峨绵延的秦岭山脉,渭水像一条白色的银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北望险峻挺拔的九嵕山,在东西北方向,绿色的田园中有20多个陵墓,可以完全确切考证的有李夫人墓、卫青墓、霍去病墓、霍光墓、金日禅墓等。唯有将自己与天然美景融为一体时,会感到生活是这么有诗意。想起自己曾经在陵顶上吟出的小诗,何等感慨。
五陵原上帝王幸,
墓园壮观数茂陵。
马踏匈奴现雄风,
保护山河免蹂躏。
今日重登汉皇顶,
翠柏绿荫满眼青。
笑谈当年壮丽情,
唯有墓地展汉景。
沿汉武帝陵墓的南面沿公路向东走大约15分钟,就是霍去病墓,茂陵博物馆是以霍去病的陵冢为中心建成的,进入茂陵博物馆,好似江南的园林,假山喷泉,两旁的仿汉建筑古朴恢宏,一池碧水微波荡。馆内园林景色宜人,仿汉建筑群林立,亭台楼阁、碧波荡漾、苍松翠柏、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奇石、雕塑被绿色的植被环绕,苏武牧羊的雕塑感人心扉。
霍去病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58年在这里建立了茂陵博物馆。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青年军事家。因功高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死时仅24岁。为了纪念这位青年将军的赫赫战功,汉武帝特别为他修建了这座墓冢,形式象征祁连山,博物馆后就是中国汉代的“战神”,西汉著名的军事家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坟冢,一方刻有“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2米多高的石碑矗立在墓前。墓前还有清朝陕西巡抚毕沅立的“霍去病墓”石碑一块。霍去病墓是用岩石垒砌的,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为表彰他在祁连山立下的赫赫战功,特在墓上竖巨石,构成祁连山的形状,并在墓前竖石铭功。
霍去病墓上种满了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拾阶而上,抬头仰望,墓顶上的“览胜亭”犹如天上宫阙,高悬在天空。我们沿台阶攀登,等上到顶上,清凉的小风徐徐吹来,顿时头脑异常清醒,远眺茂陵,望着茂陵的高大封冢与可看见的几座陪葬陵,两千年之前,汉武大帝和他骁勇善战的武将能臣们,建功立业,开疆拓土,昔日的辉煌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汉代战神、常胜将军、少年英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这句名言的创始人。17岁封骠姚校尉,以800轻骑追击猎杀2000余匈奴铁骑。18岁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与匈奴人的漠南之战、河西大战、漠北之战彻底粉碎了几个世纪以来匈奴人对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威胁。今天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归入西汉的版图。在这一刻我似乎随将军来到了祁连山的古战场……
十八随舅征疆场,
风沙迷漫进军忙;
旌旗猎展斩匈奴,
战马嘶鸣威名扬。
去病神勇似虎狼,
杀声撼天保边疆;
浑邪王及部众降,
千年祭奠为国强。
也许就是今人与古人心与心的交流吧?
那些著名的汉代石雕也掩映在绿树丛荫中,在霍去病陵墓的西边亭子下,雕刻各种巨型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些大型石刻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人抱熊、怪兽吞羊、野猪、鱼等14件。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馆内石伏虎、鎏金马、四神空心砖最为耀眼。马踏匈奴最为有名,高1.68米、长1.90米的石刻寓意最深刻,造型最生动,石刻由一匹战马和一个人组成,这匹战马气宇轩昂,雄壮挺立,威风凛凛,它把一个左手持弓、右手持剑的外族装束的人踏翻在地,并用四条刚健的腿把他紧紧夹住。马下仰卧的人像,也雕刻得生动逼真,刻画了被制降者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其面部表情细致入微,毛发森森。这里不得不感叹汉代石雕的风格,古朴厚重,没有什么华丽的手法,却能入木三分地表达出意境。
顺着茂陵博物馆西边外围墙向北直走,来到一座墓前。墓上栽种着稀稀拉拉的松树,因常年被遗忘原本的青色也变得枯黄,踩出的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往墓的顶端,那上面并无建筑,光秃秃的一片显得荒芜废弃。《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卫青墓“为冢像庐山”,高24.72米,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部分,北边宽23米,西边长62米,占地总面积为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遥望之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面中腰有平台。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的墓碑,“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我们兴致勃勃地爬上墓顶。在卫青墓上远眺茂陵,望着茂陵的高大封冢与可看见的几座陪葬陵,特别是看到旁边霍去病墓的用心修缮,而卫青墓陵寝更显得苍凉落寞。生前为大将军显赫一时,身后竟这般。在世同为司马大将军,权贵耀世,现在跨过一道围墙竟是天壤之别,不禁慨叹人生的风云变幻也不过如过眼云烟。走下了卫青墓。
沿着茂陵博物馆的北围墙,走到东边的金日禅墓,找了一个向阳的地方,补充能量后,精神特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